那些因毒品“搁浅”的青春

发布时间:2024-11-05 10:50:33 来源: sp20241105

   中新网 成都6月26日电 题:那些因毒品“搁浅”的青春

  作者 单鹏 安源

  如果让19岁的汪雨(化名)回到过去,她宁愿从不认识那些朋友;她愿在学校踏实地学一门技术,而不是用抽烟、喝酒、打架和毒品来度过青春。同样后悔的,还有18岁的张琳(化名)。张琳对音乐有些天赋,小学时曾学过古筝,如果没有毒品,今年她或许会像同龄人一样参加高考,在夏天憧憬着大学生活。

  可是人生没有“如果”二字。如今的汪雨和张琳,是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下称强戒所)的戒毒人员。这是一所专门收治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场所,目前有600多名戒毒人员。这里有一些与汪雨和张琳年龄相仿的戒毒者,她们有着类似的成长经历:不幸福的原生家庭,叛逆的青春期,社会上的朋友……各种因素叠加导致她们的人生失控。她们被送到这里,要用2年时间摆脱毒瘾,等待着重回社会。

  “看到别人吸,我的心里就像猫抓一样。”近日,汪雨在强戒所向记者回忆了吸食依托咪酯后的感受:“上瘾了,如果不吸上一口,就会莫名烦躁,发脾气、摔东西,甚至撞墙。”

  毒品让汪雨的青春戛然而止。此前,她是四川眉山一所职高的学生。去年5月,汪雨在朋友“邀请”下,吸了这种含有依托咪酯的电子烟。仅吸了几口,汪雨就觉得肢体不受控制,站起来走了两步就重重摔倒在地、陷入昏迷。醒后,她意识到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电子烟。

  依托咪酯是一种白色粉末状物质,是麻醉类处方药品。不法分子利用这种药品的麻醉作用,将其制成“烟油”。2023年10月1日,中国政府将依托咪酯正式列管,去年第四季度共查处滥用依托咪酯2.9万人次,新发现滥用依托咪酯人员2.1万名。由于疫情后海洛因、冰毒等主流毒品价格依然较高,吸毒群体转向更易获取、价格较低、效果相近的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替代滥用,依托咪酯滥用问题尤为突出。

  这种含有依托咪酯的电子烟,悄然侵袭着涉事不深的青少年。吸食依托咪酯后,汪雨留下了身体发抖的后遗症,“有时大半夜突然全身发抖,血压也不正常。”汪雨很庆幸,经过在强戒所几个月生理脱毒和康复训练,她的身体逐渐恢复了健康。

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探索启动AR(裸眼现实+虚拟数字画面)戒毒创新项目,将真实世界和虚拟信息集成,与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进行多次反复线索暴露和系统脱敏治疗,达到成瘾治疗、降低心瘾的目的。图为戒毒人员接受治疗。(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 供图)

  “我13岁进社会,14岁开始吸毒。”说起自己的过往经历,张琳无奈地笑了笑,她的手臂至今还留有与年龄不符的纹身。张琳吸食的是K粉和冰毒,13岁从初中辍学后,她在朋友介绍下进入一家KTV“陪酒”。在一次“陪酒”中,张琳认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出手阔绰,钞票裹着白色的粉末,用鼻子深吸。看到张琳非常好奇,他直接把粉末递给了张琳。后来,沉醉在缥缈感觉中的张琳才知道那是毒品。

  张琳一度沉浸在吸食毒品的“快感”之中,从最初两三天吸一次,直到每天离不开毒品。毒品对张琳的健康状况影响很大,由于食用频繁,张琳得了尿路感染,上厕所很不舒服,吃饭时常呕吐,大脑每天昏沉沉的。在强戒所,远离毒品的张琳,身体状况逐渐好转。她对吸毒的过往感到悔恨:“毒品疏远了我和家人的关系,也影响了我未来的人生路。”

  今年4月,张琳在强戒所迎来了自己的成人礼。18岁生日那天,张琳的管教民警给她写了很多祝福语,并为她唱了一首生日歌。这份惊喜让张琳心头一暖:“警官不会因为我是戒毒人员就跟我保持距离,他们像对待家里的孩子一样,坐在我身边跟我谈心,这让我心里很舒服,后来我的心理包袱逐渐化解了。”

  再有9个月,张琳就要离开戒毒所。对于高墙外的生活,她期待着,也忐忑着:“在这个年纪,我没有经验,也没有学历,不知道出去后该找什么样的工作,该在哪个地方生活。如果又遇到了那些‘朋友’,我会不会坚定本心,不去碰毒品?”张琳希望自己能守住底线:“这个世界是很美好的,我不愿意因为吸毒,一生都在强戒所徘徊。”

  相比张琳,汪雨对未来的想法更清晰一些。在进入强戒所前,她就让母亲把她的社交账号全部注销,做好了与过去“断舍离”的准备。出去后,汪雨打算去一个远离家乡的地方,换一个新的环境,用她的话说,“不管是上班还是读书,都重新开始。”汪雨对美容很感兴趣,她希望出去后,跟母亲一起开一家美容店,脚踏实地过日子。(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