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18:15:10 来源: sp20241224
数据来源:共青团中央
2003年开始,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每年面向普通高等学校招募一定数量的应届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开展为期1—3年的志愿服务,鼓励和支持服务期满的志愿者扎根当地就业创业。
20年来,西部计划共选拔派遣超过5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开展脱贫攻坚、乡村教育、民族团结、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以响亮的青春之歌,谱写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奋进篇章。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批批西部计划志愿者接续奋斗,用实际行动弘扬志愿精神,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建设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彰显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30周年暨第三十八个国际志愿者日到来之际,本版联合本报碰碰词儿工作室、人民网移动中心推出特别策划,讲述5位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奋斗故事,记录他们在西部沃土茁壮成长的无悔青春。
——编 者
首批支教志愿者冯艾——
我的学生已长大成才
本报记者 沈靖然
冯艾说,志愿者是传递希望的普通人。
2003年6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正式启动。正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的北京姑娘冯艾主动报名,来到位于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的战河中学支教。
20年后,记者跟随冯艾,回到了她当年志愿服务的战河中学。
崭新的教学楼、红色塑胶跑道、完备的实验室……一切似乎都变了,在山里娃的一声声“老师好”中,冯艾的思绪被拉回20年前。
战河中学海拔约2600米,藏于群山之中。2003年,冯艾初到这里,眼前的景象令她大吃一惊:操场上搭了3间简易木板房作宿舍,墙上的裂缝比拳头还宽,连一扇窗户都没有。
比起艰苦的生活条件,更令冯艾揪心的是教学条件的落后。孩子们除了教材,连本字典都没有,课堂上孩子们问,“因特网”是用来打鱼的还是捉鸟的?
第一节课,冯艾就告诉孩子们,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会怎样改变一个人。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教给学生们更多知识,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当年,当地经济条件差,尽管已免除学费,不少学生家庭却还要为每月66元的伙食费发愁。每次放假,老师们最担心的就是哪个孩子因交不起费用不来上学了。除了一次次家访,冯艾还四处为贫困学生寻找资助。通过她的努力,一家上海企业资助了这个班级,将许多孩子从辍学边缘拉了回来。
如今,得知冯艾老师要回战河,她教过的(45)班9名学生,从各地专程赶来看她。现在战河中学的数学老师罗永钢,也是(45)班一员。他骄傲地说:“当年班里50多名学生,全部接受了高等教育,一直念到了大学或大专。”
过去,战河中学的教室和宿舍间,有3亩空地。20年前,老校长卢锋带着冯艾和其他老师一起,种下30多株不到一米高的树苗。20年后,绿树婆娑、一派葱茏,最高的垂柳已近3米。冯艾当年的学生也已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上。
冯艾说:“西部计划的价值,对志愿者是国情教育,让我们学会了脚踏实地;对地方而言是观念的改变和人才的补给,不少志愿者留在当地继续奋斗。千千万万志愿者用心血和汗水播撒的种子,在祖国广袤的西部生根发芽。”
2008年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志愿者王鹏——
扎根北川十五年
本报记者 王明峰
“你啥时候回来的哟?快过来坐坐,喝口茶、剥点花生吃!”走在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镇老街,王鹏像是回到了家乡。熟识的乡亲纷纷上前热情招呼,他也操着一口地道的北川方言一一回应。旁人不会想到,他可是位山东大汉。
2008年,王鹏即将大学毕业。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远在山东的他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想法:“我要去那里,做点什么。”他放弃了老家的工作机会,报名成为西部计划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志愿者,踏上了志愿服务之路。
初到北川,王鹏被分到了禹里。“许多群众因为失去亲人、家园损毁,正处在巨大的悲痛之中。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千头万绪,需要我们全力以赴投入和细致入微推进。”王鹏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积极为受灾群众提供疏导和服务,帮助解决饮水、医疗、防疫等具体问题,帮助疏通排水渠,逐棚送去避暑药品,帮助搬运和发放物资,诚心诚意为大家送去温暖。
2008年9月24日,正在进行灾后重建的北川遭遇泥石流灾害。连降暴雨,水位暴涨,而禹里用于灾后重建的大批水泥,刚刚卸货在江边。“绝不能让天灾影响重建进度!”冒着大雨,王鹏和几个村干部将水泥一趟趟扛上货车,最大程度保护了救灾物资。
在北川开展志愿服务的经历,让王鹏和当地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想留下来,继续为他们做事。”一年志愿期结束后,王鹏决定留在北川,并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基层民警。
“战疫情、抗洪灾、保安全、护稳定,警察工作很辛苦,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们也决不放弃。”王鹏从调解纠纷、询问材料等方面学起,十几年扎根基层派出所,尽心尽力对待每一项工作。
15年间,从志愿者到基层民警,王鹏见证了北川从废墟重生的全过程,自己也成家立业,开启了全新的人生旅程。如今,已是北川县通泉派出所所长的他,依然以满腔热忱,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付出,服务西部、服务群众,初心不改。
2020年服务“三农”专项志愿者韦敏平——
大山的女儿心系大山
本报记者 郑 壹
“阿叔,玉米得注意防治蚜虫,喷药时要喷到玉米心叶。”一到农忙时节,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站的电话铃就响个不停,技术员韦敏平耐心地回答提问。
2020年7月,在学校老师的鼓励下,即将从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的韦敏平,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被派往隆林各族自治县介廷乡政府,开展服务“三农”专项的志愿服务工作。
“在校时,‘时代楷模’黄文秀的事迹和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我也出生在广西,毕业后如果能和她一样建设家乡,会是件很光荣的事情。”韦敏平说。
“一开始听不懂当地方言,业务也不熟悉,工作起来吃力得很。”韦敏平说,她利用休息时间抓紧学习当地方言,熟悉工作流程,下乡了解村屯、群众的具体情况。
渐渐地,无论是推广农产品,还是回答村民提出的病虫害防治问题,韦敏平都能熟练应对。
刚到当地不久,韦敏平和其他志愿者前往介廷乡老寨村看望当地留守儿童。当时正在上小学二年级的苗苗,因为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忙着喂鸡、洗菜、晒玉米,干起农活十分熟练。
“成熟得让人心疼!”韦敏平说。自那以后,她和县里20多名志愿者组成团队,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2021年,韦敏平及团队成员共开展课业辅导、心理疏导、陪伴谈心等活动60余次,协调各方捐款捐物近3万元。
2021年9月,服务期满,韦敏平决定留在隆林。通过考试,她进入当地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站工作。“这里虽然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但有淳朴真诚的父老乡亲,工作上也能发挥专长,我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充实,很有成就感。”韦敏平笑着说。
入职新岗位两年来,韦敏平深入村屯,解答农户种植难题;走进田间,帮助村民引进作物新品种;俯身地头,探索科学轮作机制……从西部计划志愿者到农业技术员,韦敏平一直服务在“三农”工作一线。
大山的女儿心系大山。“选择来到这里,我从未后悔,希望以后能为当地的发展多作贡献!”韦敏平说。
2021年健康乡村专项志愿者张颖怡——
医者仁心守护健康
本报记者 蒋云龙
今年,两年的西部计划服务期结束后,张颖怡选择了留在新疆。这个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广东姑娘,为什么这样选择?
“我还在学校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指出,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老师也一直鼓励我们,我渐渐萌生了去西部的想法。”2021年,从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张颖怡决定参加西部计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收拾行囊,张颖怡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在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血管内科临床一线工作。与想象中不同,这里的快节奏一开始让张颖怡有些不适应——医院医疗资源辐射周边10个团场,病人多、医生少,常常连轴转、加班干,同事们也都“身兼数职”。
刚参与临床工作1个多月时,张颖怡遇到一位让她印象深刻的患者老张。老张因为胸痛来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觉得手术有风险,想保守治疗。”张颖怡说。
她有些担忧,如果不尽快手术,预后恢复恐有不良影响。当晚张颖怡值夜班,遇到老张的妻子又来咨询病情。张颖怡拉着她聊了一个小时,详细介绍了发病机制、治疗原理、预后措施等,家属和患者打消了顾虑,表示愿意手术。
在科主任的带领下,张颖怡和同事们为患者制定方案,植入支架,手术顺利完成。最终,患者恢复了健康。这件小事,让张颖怡深深感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和价值。
“很高兴能够用自己所学,在西部这样广阔的天地建功立业。”忙碌的工作充实了张颖怡的每一天,不知不觉间,两年过去了。在家人朋友等着她回家的消息时,张颖怡却决定留下来。
“其实,这里的生活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艰苦。”张颖怡说,这里有广袤的田野,满天的星辰;工作之余,热心的同事带着她聚餐,邀请她做客,帮她解决困难,如家人般温暖。
“在西部,我找到了自己的事业,也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张颖怡说。
2022年乡村社会治理专项志愿者郭贵——
小小镜头记录广袤乡村
本报记者 陈隽逸
“我们贵州长顺县有四宝,分别是高钙苹果、绿壳鸡蛋、小米核桃以及紫王葡萄……”架起三脚架,安装好相机,郭贵站在葡萄种植基地里,为村民直播带货。
23岁的郭贵是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一年多前,郭贵离开家乡山西运城,一路南下贵州。土棕色背包里,有一台相机、一架无人机,还有一瓶老陈醋。
“年轻人有热血、有干劲,总要出去走走看看。”大四的时候,郭贵毅然报名了西部计划,来到贵州长顺县长寨街道永增村。
离开熟悉的黄土地,飞机快落地的时候,眼里尽是郭贵从未见过的景色,“原来喀斯特地貌是这样啊。”
“这边的山一座连着一座,形状就像我们山西的窝窝头。”在一次次下组入户、巡山巡河当中,郭贵逐渐了解当地的基本情况和民风民俗。
工作之余,郭贵喜欢带着相机到处走。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出身的他,经常将捕捉到的乡间美景,分享到自己的短视频账号上。
“最开始只是为了和家人朋友分享我在贵州看到的风景。”郭贵说,有一天他分享了一张长顺县城的照片,没想到在网上火了。
照片里,街道两侧挂满红灯笼,路上车来车往,砖房整齐排列,远处是青山……照片唤起了不少在外务工、求学的长顺人的乡愁。那之后,越来越多的长顺人、贵州人开始关注郭贵的账号。
郭贵所在的永增村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旅游村,有潮井奇观、百亩荷花塘等景色。郭贵时常在网上分享村里的美景,吸引更多人前来观赏游玩。有时,郭贵也以“探店”的形式,免费为村民的民宿、农家乐做宣传,帮助村民增收。
最近,郭贵接了一项新“业务”,为当地村民拍照。“许多在外的年轻人联系到我,请我去他们家里帮家人拍张照片。”郭贵欣然答应,找到村民家,拍完后精心挑选,将照片发往远在上海、浙江、福建等地的游子手中。
“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为村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很高兴。”郭贵笑着说。
在网上,时常有人向郭贵咨询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相关情况,郭贵鼓励他们勇敢报考,“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8日 07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