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2025-01-11 04:57:30 来源: sp20250111

  华中科技大学技术团队成功实现全球最大单机功率风力发电机转子的整体充磁;武汉大学研究团队揭开黑洞吸积磁场奥秘……近期,多项科研成果接连涌现,彰显出武汉这座城市的创新活力。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考察时强调:“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武汉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创新涌动的新时代英雄城市。

  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10月中旬,武汉新城光谷科学岛项目工地一片繁忙,千余名建设者加快进行科创中心项目一期幕墙安装和二期主体施工。明年,这里将建成大科学装置预研平台、科技共享服务平台等。

  不到500米外,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和武汉超算中心并排而立。“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投运两年多来,已为300余家企业和高校院所提供普惠的算力服务。”计算中心运营负责人陈斌介绍,中心不久前完成三期扩容,算力规模增加了一倍。

  武汉超算中心于2022年11月正式投运,是全国首个集人工智能和超算于一体的多样化云服务化算力集群。“武汉依托‘双中心’,既可以利用‘智算’实现算得快、算得好,又可以利用‘超算’算得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说。近年来,武汉先后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围绕科技创新,《2023年武汉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聚焦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高水平实验室建设集群和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集群,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今年以来,以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等为目标的武汉新城启动建设,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一批大科学装置陆续开工。目前,已有5个大科学装置落地武汉新城。

  近年来,湖北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光电科学、空天科技、生物育种等领域先后布局建设了光谷、珞珈、洪山等10家湖北实验室,其中多家在武汉。这些实验室由高校院所或企业牵头组建,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

  “科教资源丰富是武汉发展的优势,也是武汉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的底气。”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郭元强表示。

  依托92所高校、101家科研院所等丰富科教资源,武汉正加快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55个、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34家、市级以上产学研合作载体500多个。

  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

  “去年,在武汉东湖高新区企业服务和重点项目推进局举办的‘光谷造’供需对接专场会上,经政府部门牵线,这款芯片工艺热处理设备RTP(红外快速退火炉)成功进入本地光通信龙头企业的主要供应链,今年1至9月销售额同比增长超60%。”武汉嘉仪通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服务中心总监毛鑫介绍。

  “光谷造”供需对接活动开展两年以来,服务了1500多家高新区企业,活动对接意向合作项目237项,帮助企业获取融资上亿元。

  激发创新活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是关键。武汉着力营造创新主体多元共生、创新要素多维聚变、创新服务多链融合的一流创新生态,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壮大创新产业集群,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华工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生产车间内,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正在共同测试产品的技术性能。“如果甲方乙方分头开发,对彼此的技术工艺都不了解,很难做到匹配。”华中数控董事长陈吉红介绍,2022年以来,华中数控联合武汉激光产业“链主”单位华工科技开展协同攻关,助力华工科技推出国内首条三维五轴激光切割装备智造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200%。

  今年以来,武汉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光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优势产业领域,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

  由华中数控牵头,联合武重等12家企业和科研院所,组建湖北省高档数控系统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由长飞公司牵头,联合烽火通信等9家单位,共建湖北省光纤光缆先进制造与应用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由三峡集团牵头组建湖北省智慧综合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这些联合体以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为目标,带动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共同发展。

  创新环境持续优化,武汉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22年,武汉市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8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3503家,再创历史新高,总数达到1265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2%;今年上半年,武汉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0345家,同比增长67.12%。

  打通科研供给和市场需求,推进高效能成果转化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唐新峰介绍,依托国内首个半导体热电芯片中试平台,项目团队研发的半导体热电芯片在性能上已达到国际著名企业水平,今年初全线运转以来,已获得国内知名光模块厂家的小批量订单。“多亏刘部长牵线,项目才能顺利落地转化。”

  唐新峰口中的刘部长,是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综合协调部副部长刘元林。近年来,武汉探索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联络员”制度,选派300多名懂技术、熟悉市场、会谈项目的联络员深入高校院所,为他们的科技成果“找婆家”。

  “武汉理工大学光发明专利就有1万多项,哪些适合转化,刚开始我们心里也没底。”刘元林和同事胡文莉作为首批科技成果转化联络员,驻点武汉理工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他们通过拜访院士专家团队,认真筛选有价值的科技成果,组织科研团队对接企业、金融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逐渐摸清了“门道”。两年多来,成功促成“半导体热电芯片中试平台”“特种涂料的制备与工业化应用”等20余个高校科研项目在武汉转化。全市320名科技成果转化联络员,已促成150多个项目落地转化。

  9月21日,武汉市科技重大专项“炼铁过程极致能效降碳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启动实施。项目由武汉钢铁有限公司牵头,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中冶南方等9家领域内优势高校和企业共同“揭榜”,将聚焦钢铁工业减排的核心炼铁工序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这是我局以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为目标,以‘揭榜挂帅’形式组织实施的第二十个科技重大项目。”武汉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项目总经费9000万元,其中政府资助经费3000万元,首笔600万元资金已到账。

  近年来,武汉积极探索以“揭榜挂帅”机制组织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通过“揭榜”,由科技企业和高校院所组成的创新联合体“挂帅”出征,在生产线上搞科研、在实验室里谋转化。

  通过推行“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新型项目管理制度,武汉打通科研供给和市场需求,推进高效能成果转化。今年上半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1004.06亿元,同比增长35.36%。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27日 01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