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展出宝塔遗珍

发布时间:2024-11-10 04:40:33 来源: sp20241110

“宝塔乾坤:上海圆应塔遗珍展”现场。 上海博物馆供图

圆应塔地宫发现的明代银塔。 上海博物馆供图

在上海市松江区中山西路西塔弄,矗立着一座47米高的明代古塔——圆应塔。这是上海市现存最高的古塔,也是上海发现文物最多的古塔,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2024年是圆应塔完成建筑修缮和考古发现30周年,上海博物馆东馆近日举办“宝塔乾坤:上海圆应塔遗珍展”,通过“古塔西林 重大发现”“恩泽延绵 祥瑞齐集”“大千世相 凡尘意趣”3个单元,向观众展示馆藏300件圆应塔珍贵文物。

圆应塔又名西林塔、崇恩塔,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为纪念圆应睿禅师而定名圆应塔。明正统九年(1444年),圆应塔迁建于现址。圆应塔为砖木结构,呈八角形,共有7层,是江南流行的楼阁式宋塔形式。每层外墙嵌以模印佛像砖,墙砖刻有供养人姓氏。底层内壁嵌4块明代沈恺草书诗文碑,围廊外立明代《西林禅院圆应塔记》《重建西林大明禅寺圆应塔记》碑。1982年,圆应塔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人员对圆应塔进行修缮,在塔内发现千余件文物,包括佛教造像、法器、玉器、铜器、钱币等,年代跨度从南朝至清代中晚期,其数量之多、品种之繁,在全国均属罕见。其中,一次性发现大量有可靠断代依据的元、明玉器,为全国首例。

展览第一单元展出塔刹顶部宝瓶和天宫、地宫内的代表性文物。宝瓶发现时套在中心木柱上,外套铜宝珠,整体呈长喇叭筒状,上小下大,筒壁面镶嵌银经盒、福禄寿喜铜盒、造像、钱币等,涉及形象包括无量寿佛、观音、韦驮、罗汉、魁星、寿星、禄官等,融合了儒、释、道文化元素,体现了多种思想信仰体系和合共生的景象。

圆应塔中发现大量造像、塔等佛教用器及刻于其上的发愿文,还有建造、修葺古塔时民众施舍入塔的心爱配饰或贵重财宝等。展览第二单元集中展示了这些文物,反映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五代铜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体态优美,颇具动感。元代白玉“紧那罗女”饰玉质温润,雕工精湛。“紧那罗”又名“乐天”,是佛教天神“天龙八部”之一。

第三单元展出的圆应塔遗珍主要是文房用品、饮食器皿、铜镜、饰品等,展现古代江南地区的世俗生活、风土人情和审美趣味。南宋珊瑚鱼龙佩利用珊瑚的天然形态,巧雕出龙首鱼身合为一体的形象。鱼龙造型源于印度神话中的摩羯鱼,传入中国后,由原来的长鼻兽首鱼身像转化为长角羽翼龙首鱼身像。

明代白玉婴戏三人挂饰中心为一女童像,一名稍大男童立于左侧,另一幼童骑于女童肩膀上,似为姐弟。此器设计精巧,造型逼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1月11日。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