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20:49:42 来源: sp20241116
中新社 上海5月26日电 (谢梦圆 李秋莹)中国的海洋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上海作为中国的港口城市之一,正加速科技研发,通过提升装备高端化、智能化程度,实现产业升级,向海“掘金”。
记者近日来到位于上海长兴岛的上海振华重工,看到了高耸林立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下称“岸桥”)。
岸桥是用于集装箱码头对集装箱船进行装卸作业的设备。据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副总经理徐建中介绍,装卸集装箱的费用曾经非常高,可带来丰厚利润,所以被戏称为“码头印钞机”,但现在装卸的费用有所降低,这个外号似乎也不再被提及。
图为5月25日的上海振华重工码头。李秋莹 摄不仅如此,岸桥订单也易受国际金融和经济形势的影响,“全球贸易物流有需求才会带动岸桥的需求,而且由于制造周期比较长,两种需求之间还会存在时间差。”徐建中坦言。
主动求变才能开拓局面。面对市场环境的压力,振华重工选择加强关键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围绕港口码头装卸工艺设计与仿真、智能管控、智能装备等方向,持续推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新技术。
“我们并不是被动地等市场,而是主动去挖掘市场。”徐建中表示,技术更迭也会对设备的市场周期产生影响,这就给开拓新市场提供了机遇,“可以通过技术革新,提供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设备,鼓励用户更换新设备。比如我们提供远控技术和自动化码头技术等高效率解决方案,用户就会想办法更新设备或者扩建码头。这对我们稳定订单量和市场份额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有了充足的订单,如何保证生产交付又成了新问题。中国船舶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连续多年世界第一,但船舶制造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依靠人工建造的模式,费时费力,效率较低;且生产环境恶劣,船舶企业面临“用工荒”的窘境。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长兴海洋实验室研究了船舶小组立建造的统一数据模型、基于人工智能(AI)的小组立无人化产线控制技术等2项关键技术,自主研制4套自动化装备,开发1套软件系统,建成小组立无人产线原型样机。
“以前使用人工操作时,从钢板进去到小组立出来,整个流程需要花费13天,现在采取无人化产线,制造周期可以缩短至1天。”长兴海洋实验室船舶数字孪生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研究员胡小锋介绍,这条无人化产线不仅缩短了无效的等待时间,还能减少人工数量,“原来这部分的船舶建造可能需要几十人,现在只要一两个人操作产线即可。”
目前,该产线已完成大部分研发,处于测试阶段。
像这样通过科技进步带来产业升级的案例,在长兴岛上并不鲜见。长兴海洋实验室入驻的长兴产业园区中,就坐落着不少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海洋装备企业。
作为上海海装配套产业的特色产业园区,该园区致力于打造产研融合的海洋科技岛。自2007年成立以来,园区已吸引超过7000家公司注册和超过70家船配企业入驻,与园内的科研院所共同构成了海洋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生态系统,推动海洋装备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
“这些年LNG船(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订单呈现爆发式增长,包括旧海洋装备的改造更新也很火,海洋经济总体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长兴产业园区产业发展部经理钱思齐说,LNG船的技术含量较高,前几年的市场几乎被韩国垄断,而现在情况已发生改变,“我们岛上的沪东中华这次接到了18艘27万吨级的LNG船订单。”
“目前,岛上的全部订单量已经可以满载生产到2028年底。”长兴产业园区产业发展部副经理黄崔勇说。(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