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11:14:35 来源: sp20241127
|天天学习|“敦煌,我心向往之。”
上世纪八十年代,习近平到访甘肃,却因时间紧等因素没能实地考察敦煌,这成为他多年的遗憾。
2019年8月19日,刚过立秋节气,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省考察的首站便来到莫高窟。他说,此行实现了一个夙愿。
鸣沙山下、宕泉河畔、九层楼内,都留下了总书记的足迹。
走进洞窟,总书记仔细察看历史悠久的彩塑、壁画。在第323窟,总书记望向北壁上的一幅壁画,指出“这是张骞”。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回忆,尽管是首次走进莫高窟,但“总书记对敦煌文化的了解、对文物工作的重视,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份了解与重视正缘自由来已久的“心向往之”。
从莫高窟出来,总书记来到敦煌研究院,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樊锦诗发言结束后,总书记紧接着就追问:“游客目前是否超量了?超负荷情况怎样?”“您说的自然灾害影响有哪些?”“近年敦煌下雨多了?”……
在敦煌扎根了大半生的樊锦诗感慨:“他关心的,都是敦煌当前面临的最紧要的问题。”
气候变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湿度变化会加速石窟壁画的病害过程,而突发暴雨等短期极端天气则可能对文物造成毁灭性破坏。
正如总书记在莫高窟窟区实地调研时所看到的,肇建至今已历经1600多个春秋的莫高窟正面临着起甲、空鼓、酥碱、脱落等一系列保护难题。
对此,总书记语重心长,“文保是要加强,而不能削弱”,“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要持续加大投入,运用先进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和研究”。
座谈会散会时,总书记又在会议室门口停住脚步,叮嘱大家:“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是第一位的,旅游是第二位的,不能光盯着门票而追求经济效益,不能过于商业化。”
考察结束一个月后,总书记在为樊锦诗颁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时,依然关切敦煌的保护工作。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授勋台,总书记一边微笑着与“敦煌的女儿”握手,一边询问敦煌近况。
新时代以来,我国组建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建成国内首座文物保护领域多场耦合实验室,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科技支撑;初步建立起预防性保护监测预警体系,努力使莫高窟及其壁画、彩塑实现长久保存;采用数字技术对敦煌石窟的洞窟文物实施数字档案工程建设,实现对洞窟的数字化保护……
如今,不仅敦煌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以敦煌石窟为代表的“中国特色·敦煌经验”文物保护模式也基本形成,并逐步走向世界。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深入挖掘展示敦煌艺术及其研究成果,在美国、法国、意大利、土耳其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举办“敦煌艺术展”“数字敦煌展”等,还先后与英国、印度、阿富汗、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的高校、博物馆、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面向全球传播敦煌文化。
“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
从向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致贺信,指出“敦煌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到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将敦煌等古城比作记载古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的“活化石”,再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期间,邀请贵宾们一同观看再现敦煌艺术瑰丽神气的舞蹈《飞天彩虹》……保护莫高窟、传承敦煌文化,不仅是习近平文化情缘的生动写照,更是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缩影。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编 辑丨鲁杨
视 觉丨张紫曦
校 对丨李珊珊 王卓婕 宋春燕 闫田田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