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我们和中文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1-08 07:39:20 来源: sp20250108

  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籍不同,但都和中文结缘,有的是中文学习者,有的是国际中文教学一线教师。2023年,“学中文”版刊登了他们的故事。今天,让我们再次跟着他们的讲述走进奇妙的中文世界。

  学习中文 感受中国发展

  在意大利,罗马国立住读学校颇负盛名。该校于2009年开设5年制中文国际理科高中,设有意大利最大的孔子课堂,学生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蔚然成风。

  亚历山大是罗马国立住读学校一名高中二年级学生,曾在中国生活过8年,选择到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学习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进一步提升中文能力。

  亚历山大总结了不少学习中文的方法,也遇到了挑战——汉字书写和汉语拼音声调。“无论有多少挑战,学习中文都会收获很多,可以锻炼思维,也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亚历山大说。

  正读高中五年级的安东尼和亚历山大有同样的感受。安东尼的中文学习之路始于4年前,在他看来,学习中文的经历不仅难忘,而且对他的生活至关重要,不仅让他的内在更加丰富,也让他了解并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我有机会从多个方面感受中国。更重要的是,我有机会深化对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的认识以及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安东尼说。

  今年16岁的常红是转学到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如今读高中四年级。选择转学,是因为他对中文感兴趣,得知罗马国立住读学校的中文项目很好,便决定参加该校2021年9月的入学考试。虽然从他决定转学到参加考试,时间很短,学习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但常红最终通过了考试。这也被他视为学习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变。“今年夏天,我到中国参加了‘汉语桥’夏令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既有古老的传统,也有创新氛围,这也让我更努力地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常红说。

  和常红参加同一期“汉语桥”夏令营的齐柏然学中文已两年,今年终于实现了到中国看一看的梦想。“去之前,我听说中国非常美丽,但我看到的中国超出了想象。我没想到北京的故宫、颐和园那么漂亮,烤鸭那么好吃,中国人那么友好……参加夏令营的经历是珍藏在我心里的一笔宝贵财富。”齐柏然说。 

  (本报记者 赵晓霞整理)

  助力学生实现梦想

  刘 景

  “老师,我们会永远记得您的!”“老师,希望我们能很快在中国见面!”在句句离别、声声不舍中,我踏上了从喀麦隆回中国的返乡之旅。

  机场还是初来时的机场,周围的人早已不知换了多少。回想4年半间,也有迷茫彷徨的时候,是爱我念我的学生们陪伴着我。

  “刘老师,我非常开心能在中国见到您!”罗密欧眼含热泪激动地说。他是新冠疫情后我在线下班带的学生。“我想对您表示感谢,因为多亏您的帮助,我实现了到中国留学的梦想。您看,如今我在中国,会讲中文,如果别人说我的中文说得又流利又标准,也是因为您的帮助,真的是太谢谢您了。而且,我会更加努力,进一步提高我的中文水平……”在和罗密欧分开几分钟后,我收到了他的微信语音消息。在那一瞬间,心里流淌过阵阵暖流,顿时觉得4年多的中文教学时光非常有价值且值得记一辈子。

  “我会以感谢开始这封信,我要感谢您,您是最好的老师,您是姐姐,您陪伴我参加每一次比赛,您耐心地支持我……我有很多话要说,但再多的话也无法表达我所有的感激之情,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我们很快就会在中国再次见面,在那之前我会非常想念您,老师,您在中国等着我!” 我离开喀麦隆的前一天,艾拉在给我的离别信中诉说着她的感激和不舍。她已经工作了,趁着中午两个小时的午休时间坐着摩托车到孔子学院为我送别。她是罗密欧的同学,也是每次班级考试的第一名,还是2022年“喀麦隆好声音”中文歌曲大赛的冠军,是一位热爱音乐、追逐音乐梦想的女孩。她依依不舍地跟我拥抱说再见,但我们都相信,还会再见面。

  “我在中国等你们!”是我给学生们的承诺,也是学生们努力学习、追逐梦想的动力。在喀麦隆,大多数学习中文的学生都有像罗密欧、艾拉一样的梦想,那就是到中国留学,在中国实现自己的梦想。

  作为老师,能被学生喜欢,收到这样的馈赠,不仅给了我工作上的最大肯定,也给了我精神上的巨大满足。而我也渐渐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做一名助力学生实现梦想的老师,不辜负学生们的认可和期待。

  (作者曾为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中文教师)

  能用中文写作令我自豪

  季子婕

  我在荷兰出生,但父母都来自中国,爸爸妈妈在家里一直都用中文跟我交流。他们告诉我,我们的根在中国,不管身在哪里,都要会说中文、会写汉字。只有学好中文,将来才能了解中国文化。

  到了上学年龄,爸爸妈妈每周六都会送我到鹿特丹的丹华文化教育中心学习中文。从一开始看图认字到后来可以不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我的中文水平得到了系统性的提升。随着我对中文的深入学习,老师开始指导我用中文写作,从练习写一小段话到写一个小故事。每一次写作,我都尝试如何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中文的独特魅力,感受到汉字的美。中文的词语搭配,句子变化能构建出不同的场景、表达不同的情感,让我沉浸其中,越来越喜欢用中文写作。后来,老师们又鼓励我参加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我每年都参加,也很荣幸,曾多次获奖。

  现在我可以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并时不时地用中文写一些小故事,这让我感到无比快乐。因为作为一个生活在海外的华人,我能用中文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可以用中文写作,这是多么令人自豪。

  随着学会越来越多的汉字以及对中国文化了解的加深,我深深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将继续探索和学习中文,用它来书写和记录更多的故事。

  (作者为荷兰丹华文化教育中心学生)

  令人着迷的汉语

  格列布

  12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中文”版刊登了我的一篇作文,我非常高兴!这是对我学习中文的认可。

  因为想了解中文和中国文化,我从14岁起开始学习中文,当时还在家乡俄罗斯读书。

  吸引我一直学习中文的一个原因是汉字的独特性,每个汉字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实在令人着迷。例如,“聪明”这两个字由“耳”“口”“心”“日”“月”等组成,从这些组成部件中,我们能判断出这个词的意思。汉字的奇妙之处在于不仅字形有趣,背后还有很多故事。

  我学习中文的另一个原因是我父母到中国旅行,回家后向我生动地描绘了中国的美味佳肴、传统文化以及城市的繁华。这些故事让我萌生了想亲眼看看中国的念头,学好中文是实现这一愿望的第一步。

  说到学习中文的因素,不能少了对中国美食的热爱。我喜欢吃炒面、馄饨、饺子、面条等,希望有一天我能到中国品尝图片中的那些美食,也能看看那些迷人的城市和景点。

  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魅力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雄伟壮观的长城更是让我向往,我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去参观。我有太多的理由要去中国,现在能做的就是学好中文。

  (作者为英国莫尔文中学学生)

  我与这张报纸结缘23年

  吴允红

  格列布是我的学生,他的中文作文能被刊登,特别为他感到开心。不知不觉,我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已经结缘23年。

  2000年,我第一次接触《人民日报海外版》,是因为我教的第一个英国学生的文章刊在这张报纸上,我至今记得当时兴奋、激动的心情。为此,学校还专门做了一块宣传栏,展示学生学中文的成果。从那以后,每逢一个同学的中文作文见报,同学、老师都会跟着雀跃一番,为他们初学中文获得认可而高兴,他们的学习成果也激励了后来的同学进入中文世界。

  有的学生还以自己见报的中文作文为基础,到伦敦参加汉语演讲比赛。比如《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中文”版上曾刊登德国学生的作文《牛肉拉面》,在这篇作文的基础上,作者把“牛肉拉面”和中国饮食文化介绍给现场观众和评委,在当年的一次汉语演讲比赛中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还获得了到北京学习一周的机会。

  渐渐地,学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知道了《人民日报海外版》,会将报纸放在展示架的明显位置。我作为一名教中文的老师,心中很是自豪。让我更自豪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对中文感兴趣。

  (作者为英国莫尔文中学中文教师)

  每节中文课都是一扇交流之窗

  孙 怡

  2021年12月24日,深夜的上海浦东机场里灯火通明,很多人等着返回欧洲庆祝圣诞节,而我则准备奔赴马耳他,去开启自己的中文教学生涯。如果说生命是一段旅程,那么我在马耳他教中文的时光,一定是人生中最有意义的旅程之一。

  赴任之初,马耳他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纪能文对我说:“行胜于言,久久为功。”这句话后来成为了我工作中的信念和基本准则。

  我主要承担中文本科专业的中文核心课和公共选修的学分课,包括综合课、口语课和证书课。学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虽然他们学习中文的热情较高,但由于有些人同时攻读两到三个学位,有些人还要勤工俭学,因此有效学习时间较少。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每次课前我都会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尽量让学生在课上完成学习任务。课后,我会去找外方课程负责人复盘课堂情况:这个语言点如此处理是否讲透了、教学节奏和方法是否容易被学生接受……

  经过1年多的努力,我负责的各门课程进展顺利,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外方的好评。让我欣慰的是,本科一年级课程结束后,3/4的学生都选择了中文作为本科专业。而且,不断有学生来旁听中文课,虽然他们并不需要学分,但学习积极性丝毫不亚于选课的学生。另一个让我感动的现象是,有的学生家长在孩子的影响下也爱上了中文,来大学报名参加证书课。看到学生的水平不断提高,中文在这里越来越受欢迎,作为老师,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中文教学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但国际中文教育的初心从未更改。教授中文,不仅要教语言,还需要介绍文化。我结合专业特色、传统文化等主题,策划和组织了冬奥会、中医、春节、端午节、孔院开放日等文化活动。

  北京冬奥会期间,马耳他运动员珍妮丝·斯皮泰里因吃豆沙包而走红网络,“豆包小姐姐”登上社交媒体的热搜榜,引发了马耳他大学师生们热议。我在策划冬奥会专题文化活动时,邀请了中医专家讲解红豆的药用价值和养生功效、中餐名厨现场指导如何制作豆沙包。

  于我而言,每一节中文课,都是一扇介绍中国文化的窗,也是一座促进民心相通的桥梁,一端连接中国,一端连接马耳他。两年里,我遇到了很多热爱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当地人。从一个人到一家人,再到一群人,中文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种潮流。

  (作者系安徽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马耳他大学孔子学院中文教师)

  唱出我们与中国的故事

  申文燮

  2010年,我跟着家人来到中国,因为不会讲中文遇到很多困难。比如我第一天到深圳大学,因为不会讲中文,没有及时办校园卡,就没办法在学校用餐。

  在深圳大学,我从攻读本科学位一直到攻读博士学位。除了中文水平的提升、学业的精进之外,让我特别自豪的是,我在深圳大学创办了国际合唱团。合唱团创办之初,只有不到10个人,但成员们都很有热情。在大家的努力下,合唱团从2016年一路走到2023年,累计完成60余场演出活动和各类比赛,在深圳大学校园内和广州、北京等地留下了我们的歌声和足迹。

  在新冠疫情期间,我希望通过音乐为人们带去勇气,便尝试了新的方式——“云端合唱”。虽然遇到时差等问题,但我们克服困难录制了《你的答案》《朋友》《让世界充满爱》等。2022年北京冬奥会时,我们推出原创作品《冰雪之望》。今年4月在北京发布《春日来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时,我们发布了《梦想之路》。

  音乐无国界。这几年,合唱团一直有热爱音乐的新朋友加入。音乐为桥,我们成了好朋友。每周日晚,大家一起唱歌,交流文化。在中国学习生活,我们见证了这个国家的发展。通过合唱团,我们唱出了自己与中国的故事,也希望将来能继续通过音乐促进文化交流。

  (作者为深圳大学韩国留学生)

  刘 景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刘 景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