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15:31:47 来源: sp20250104
农田建设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建好管好高标准农田,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正值春耕备耕时节,各地在抓紧春季农业生产的同时,也抓紧提升耕地质量。不少地方的农田里,涵闸建设、沟渠开挖等作业有条不紊,平整土地、兴修水利,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里?黑龙江省方正县天门乡水稻种植户张有国坦言:“去年水稻亩产1200斤,涝灾没减产,高标准农田可帮了大忙。项目区排灌系统完备,及时排水施肥,落细管护措施,产量得到保障。”
农田建设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在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下,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加快。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了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2023年又新建和改造提升了8611万亩。从全国看,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一般增加一至两成,节水节肥节药效果明显。从各地抗灾减灾情况看,高标准农田保障了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保稳产、无灾区多增产。
根据规划,我国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笔者在采访中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一些地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资金筹措难、“建管用”责任脱节等情况;目前剩余要建设的高标准农田,有一定比例分布在丘陵山区,多数是旱地,建设难度相对较大、成本也较高。
让高标准农田“高”起来,投入不可或缺。去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作为增发国债的第一批项目下达地方,支持项目规模共计5400万亩,亩均投资补助从1500元左右提高到2400元左右。今后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从投入来源看,要强化财政资金保障,推动建设模式和融资机制创新,构建政府投入、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模式,与此同时,要指导地方用足用好土地出让收益、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专项债券等。从投入标准看,要综合考虑高效节水灌溉、绿色有机生产和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等趋势,相应提高亩均投入标准。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必须抓好全过程质量管理。按照项目化管理方式,根据建设特点,进一步细化实化项目前期工作、投资申报、项目下达、组织实施、竣工验收、监督管理等制度,促进高标准农田项目质量提升。此外,还要因地制宜建立管用有效的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压实管护责任,探索引入保险机制、购买第三方服务、委托专业化机构等市场化方式,通过以工代赈、设置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引导调度农民参与项目规划、建设、管护和监督的积极性,做到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质量第一,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提高项目投入标准和管护水平,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扎好高标准农田长效运营“篱笆”,确保粮食在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01日 18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