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19:45:12 来源: sp20241121
参加研学游的学生们,在东坡手植海棠树前参观(资料图片)。 曹 俊摄
东坡书院外景(资料图片)。 丁蜀镇政府供图
正在宜兴市博物馆展出的《阳羡帖》。 郝殿峰摄
东坡海棠园内景。 赵振伟摄
游客在宜兴市博物馆参观。 丁焕新摄
核心阅读
展览《阳羡帖》真迹的宜兴市博物馆,苏东坡买田讲学的东坡书院、亲手栽种海棠的东坡海棠园……这个夏天,在江苏宜兴,不少游客深度体验了东坡文化之美。今年6月,宜兴发布了3条“东坡游径”,串珠成链地讲述苏东坡的宜兴故事,为文旅融合发展赋能。日前,记者沿着其中一条路线实地探访,感受“东坡游径”的文化味道。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一首《菩萨蛮》,道尽了苏轼对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市)山水的热爱。
今年6月,宜兴发布了3条“东坡游径”,串珠成链地讲述了东坡的宜兴故事,为文旅融合发展赋能。
宜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赛军介绍,线路一有正在展览《阳羡帖》真迹(旅顺博物馆藏)的宜兴市博物馆,苏东坡讲学的东坡书院、亲手栽种海棠的东坡海棠园;线路二有集生态和文化于一体的窑湖小镇、陶文化特色古南街、宜兴市陶瓷博物馆;线路三有万亩竹林的深氧竹海公园,以及善卷洞、东坡阁。
日前,记者沿着线路一,实地探访宜兴的“东坡游径”。
第一站:宜兴市博物馆
感受文博热度
许多“粉丝”看东坡展,是为了给自己圆梦;而在宜兴市博物馆,一场“殆是前缘——苏东坡真迹《阳羡帖》特展”,则是为了给苏东坡“圆梦”。
为何这么说?宜兴市博物馆馆长、特展总策划郝殿峰介绍,“据史料记载,苏东坡多次来到宜兴,并在100余篇诗文里提及宜兴的风土人情,还两次上书朝廷乞求能在这里养老并获批准,宜兴人也将他视为乡贤。”
展览入口处有座“宜兴乡贤苏东坡”雕像——他背着斗笠,拿着茶碗,脚下放着提梁壶,怡然自得地看着田野。历史上,苏轼最终没有能够在宜兴归隐终老,但是人们今天以特展的形式,帮他圆了“买田阳羡吾将老”的愿望。
特展分为3个单元:“吾来阳羡——苏轼与宜兴的情缘”“买田阳羡——传世名作《阳羡帖》”“心安阳羡——苏轼的宜兴足迹”。巧思融在展览的许多细节中。现场布置了上千棵竹子,对应苏轼的诗句“无竹使人俗”;“吾来阳羡……当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楚颂帖》旁,特意放了一盆橘树。来自南京的游客董女士说:“东坡与宜兴的情缘令人感动!”
在互动区,最受欢迎的项目是“打卡盖章”。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将《阳羡帖》上的69个印章复刻出来,供大家留念,“印泥3天添加一次,磨损的印章已更换了一批”。
“宜兴市博物馆于2017年开馆,今年5月刚升级为一级馆。这是我们在获评一级馆后第一次独立策展。”郝殿峰坦言,由于经验不足,此前他们大多采用与知名博物馆联合办展的思路,影响力和吸引力不足。这次东坡展,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郝殿峰打开刚发的朋友圈骄傲地说:2024年第二季全国热门百强博物馆中,宜兴市博物馆登上全国百强榜,并在县级馆中排名第八。“目前日人流量大增,预计暑假期间游客将超过50万人次。”郝殿峰说,许多游客看完展陈,还会沿着“东坡游径”继续游览,“文博热”激活了县域旅游资源。
第二站:东坡书院
发现生活之美
在茂林修竹间,喝一壶茶,看一卷书,丁蜀镇蜀山南麓的东坡书院,凭借别具一格的意境吸引了不少游客。
历史上,东坡书院一直是文人雅士缅怀先贤、交流学术的重要场所。清代以来,这里承担了教育功能,逐步成为当地的学校,培养了诸多学子。1989年,学校从中迁出。2002年,丁蜀镇重修东坡书院并对外开放。
走进书院,映入眼帘的是一把巨大的东坡提梁壶。走进东侧的“东坡茶室”,宜兴陶协女陶艺家分会的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曹竞方正在讲陶艺课。
“上陶艺课,不仅是培养兴趣爱好,也能陶冶情操。”曹竞方请大家抬头观察房梁,“是不是有互相支撑的大梁和横梁,还有墙面上的立柱?今天我们做的壶把手也有类似的部分。”
学着曹竞方的动作,学员们纷纷动手,从紫砂泥上切下一块,搓成泥条,一头粗一头细,中间弯折,细的部分做立柱,粗的部分再做出创意造型,干燥后便成为壶把手。边学边做,大家都十分开心。
上完陶艺课,临近傍晚,书院深处传来阵阵笑声。记者循声来到第三进院西侧的屋子,一场主题为“生活即诗歌”的“东坡夜读”分享会正在此举行。10多名本地市民带着喜爱的书籍围成一圈,分享对苏轼生活美学的心得感受。
“苏东坡是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他爱诗文、会做饭、懂酿酒,还发明了子瞻帽……”
“他将日子过得有滋味,有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眼光……”
“现在,体验式旅游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饮茶、陶艺、阅读,都是生活体验。”丁蜀镇副镇长陈琳英介绍,今年以来,该镇在东坡书院组织了“东坡夜读”“陶式岁阅”以及小学生“开笔礼”“毕业典礼”等品牌活动,以新形式传播东坡文化,开发体验式旅游新亮点。
第三站:东坡海棠园
沉浸研学之旅
“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才子,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900多年前,他与宜兴人邵民瞻结下友谊。后携一株老家的海棠,亲手栽种于邵氏庭院。看,就是我们屋外的这一株。有人知道他是谁吗?”
“知道!苏东坡!”
宜兴东北角的和桥镇闸口村,有处“东坡海棠园”。记者沿着长廊往里走,只见一面写着“海棠无恙”的石屏风右侧,一株900多岁的海棠郁郁葱葱。不远处,10多名学生在这里参加暑期研学游。
研学游的第一课,就围绕这棵海棠树展开。和桥第二小学语文老师谈佩华讲解了“海棠无恙”背后的故事:邵民瞻新宅落成,苏东坡应邀前往祝贺,还带来一株海棠手植于此。之后岁月,苏东坡几经浮沉,这棵海棠令他念念不忘。每次通信,他都会问一句:“海棠无恙乎?”邵民瞻则答:“海棠无恙。”
问的是宜兴海棠,念的是“此邦君子”。大家听得入了神,眼前似乎浮现出数百年前,苏轼和友人共叙情谊的画面。
“斗转星移,海棠依旧。那首写海棠花的诗千古流传。”谈佩华起了个头,孩子们一起朗诵起来:“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讲完诗词,谈佩华带着学生开启研学游的第二课——就地取材,用掉落的海棠叶制作树叶书签。记者看到,书签是透明花瓶状,中间有夹层,树叶放进去可变幻出不同造型。书签做好后,学生们还结合苏东坡诗词,给书签取了有意思的名字。
离开东坡海棠园,记者又到东坡美术馆中上了一节书法课,之后到吴冠中故居和黄瑞松旧居,分别上了具有特色的美术课与科技课。研学老师都来自本镇中小学,他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令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挖掘和开发东坡文化,让我们吃上旅游饭、打响知名度。”研学游线路策划者、和桥镇宣传委员周小虎说,以前,和桥镇不是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并不高,“今年以来,从开发一棵树,到串成一条线,再到带动一大片,和桥镇将东坡文化与本地书画文化等有机结合,开设以文化为底色的研学游活动,文旅已成为和桥镇发展的新支点。”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6日 11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