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刘典:以新型生产关系推动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12-21 12:24:54 来源: sp20241221

   中新社 北京7月16日电 题:以新型生产关系推动新质生产力

  作者 刘典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性变迁,充分展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发挥新的生产力的同时改革生产关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

  正在召开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继续引领方向,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新型生产关系,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通过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水平构建,中国定会以更加开放、包容和创新的姿态,迎接全球化和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

7月6日,“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吸引观众。当日,正在上海举行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中新社 记者 汤彦俊 摄

  新质生产力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作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本质在于科技创新与先进管理模式的紧密结合。这不仅是推动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也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石。新质生产力的勃兴,标志着中国经济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增长模式,转向创新驱动和智能引领的新型发展模式。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应用,催生了新的业态和模式,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如今,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超过50万亿元人民币,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高达40%以上。此外,智能制造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发挥显著作用,数字化转型也推动了企业管理模式的革新,如远程协作和个性化定制服务,增强了组织的灵活性和市场响应速度,实现了生产效率与用户体验的双赢。

  未来,新质生产力将持续引领中国经济向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深度转型。预计到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25%左右,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将推动经济结构更加绿色低碳。随着5G、AI等技术的普及,智能工厂、智慧城市、无人驾驶等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大幅提升社会运行效率和生活质量。服务业特别是数字服务、健康服务、金融服务等领域,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7月6日,一架电动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吸引观众。 中新社 记者 汤彦俊 摄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新型生产关系

  任何生产力的发展都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生产关系。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旨在打破传统束缚,创造一个更加灵活、高效、公平的市场环境。这意味着不仅要深化经济和科技体制的改革,还要创新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

  不同于西方国家依赖市场自发调节,中国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有为政府的引导,实现了对经济发展的有效调控。这种模式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时,展现了较强的韧性和稳定性。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相比,中国新型生产关系下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更为迅速。

  2024年,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新增了“智能制造”“农业机械装备”“数控机床”“网络安全”等行业大类。此举旨在依法依规鼓励和支持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力,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确保产业结构实现有效优化和升级。

  同时,新型生产关系还注重优化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让劳动者在生产中占据更加主体的地位,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图为山西晋中,工人在汽车生产线上工作。(资料图) 中新社 记者 张云 摄

  改革开放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本身就是一部不断探索和完善生产关系的历史。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再到如今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每一次改革都伴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和生产关系的优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保等领域,从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深化的历史性转变,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26万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左右,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12位,粮食产量连续9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减至2.39;截至2023年底,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7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3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关口,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产权保护制度体系逐步形成,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月15日,江苏昆山,江苏烽禾升智能科技的工作人员在工作间内忙碌。 中新社 记者 泱波 摄

  如何在变革中稳健前行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挑战,中国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为突出等困难。此外,在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中国国内大循环的流畅性仍有待提高,也面临全球生产过剩、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两极分化等问题。

  在资源禀赋制约和资本奇缺压力下,对工业、农业、金融领域开展供给侧改革,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需要新质生产力配套新型生产关系,才能推动实现这个根本转变。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二是经济体制改革,将新质生产力从旧有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劳动者、劳动资料及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成为现实可能,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巨大生产力得到释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发展新型生产关系,实现资源配置模式改革,保障社会发展平稳,推动社会发展走上新台阶,打开新局面。

  三是改革科技体制,改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劳动资料,丰富劳动对象,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让科技创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化、社会化,把科技变革效应辐射整个社会,国家发展、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自主可控,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立科技强国。

  四是扩大改革开放,将经济、科技体制创新置于世界市场当中,扩大经济体制改革效用,吸纳世界经济力量和科学技术,推动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吸引外部力量为我所用,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使国际环境有利于自身发展,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互动,不仅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也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完)

  受访者简介:

  刘典,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总编辑、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战略与宏观研究项目主任。长期在国家高端智库从事国家战略与产业政策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兴领域战略研究、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工智能与数据治理等。出版《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等6本专著,在《学术论坛》《中国金融》《金融经济学研究》《文化纵横》等核心期刊发表数十篇研究论文,在数十家权威纸媒发表二百余篇理论和评论文章。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