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17:47:19 来源: sp20250104
中新网 青海民和8月19日电 题:青海“东大门”民和:撂荒地里话丰收
作者 石延寿 李隽
秋日高原,在素有青海“东大门”之称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张家庄村成片的油菜已经成熟,沉甸甸的果荚压弯了枝头……
在一处坡洼的田块里,收割机正在卸粮,收获的油菜籽从卸粮口倾泻而下,倒入三轮车的车斗里。
图为田间收获现场。石延寿 摄“这里以前是撂荒地,我们合作社今年流转后种植了油菜,今年雨水好,看庄稼长势,油菜籽亩均产量至少在300斤以上。”张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斌先说。
地处脑山的张家庄村常住人口138户,全村耕地面积1538.11亩,主要农作物为小麦、马铃薯、油菜、全膜玉米等。
两条沟岔、三面环山,便是张家庄村地形地貌的全部。在张斌先眼里,土地是村里最好的资源。
图为机械化收割。石延寿摄然而,这里的耕地几乎都在山坡沟洼间,耕地坡度大,田间农路窄,春耕秋收的大型机械进不去,加上年轻人外出务工,上了年纪的留守老人又力不从心,以致于400多亩耕地被撂荒。
“虽然外出打工比种地收入来得快,但土地是农民的根,不能就这样让几百亩耕地变成撂荒地。”看着数百亩蒿草丛生的撂荒地,种了半辈子庄稼的张斌先有些发愁。
2022年,张家庄村实施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涵盖村里1360多亩耕地。项目完成后,陡坡地变成了水平梯田,田间道路打通了,耕种条件改善了。
“我们鼓励村民外出务工挣钱,又不想让400多亩耕地撂荒,咋办?”这一度成为村两委班子的烦心事。
图为晒场上村民正在扬场去杂。石延寿 摄张斌先和村支部一班人开始琢磨破解之道,最终把思路定格在流转种植上。2023年,张斌先倡议,村两委跟进,能人带动,共有15户村民以入股形式成立民和县绿祥种植专业合作社,先以五年期限流转了400多亩撂荒地,此基础上再流转400多亩村民愿意流转的非撂荒地,共计800多亩流转土地全部种植油菜。
“我们这里是脑山地,气候冷凉,有夜潮,适宜抗寒性强的油菜,且有成熟的种植经验。”张斌先告诉记者,在选择产业上,合作社立足村情实际谋产业,不追求高大上,只想着有效益,所以选择了油菜,今年风调雨顺,赶上了一个丰收年。
田间,收割机哒哒哒地往返穿梭,张斌先从地里割下一大把油菜,掂了掂分量说,把秸秆拿在手里都能感受到果穗的分量。
“收割机效率比人工高多了,只要天气好,一天能收割五六十亩。”张家庄村支委宁智祥说。
这几天,村委会大院就成了晒场,干干净净的水泥地坪上铺满晾晒的油菜籽,四五个村民正在搅动翻晒。
“这几天天气热,上午晾晒的油菜籽到下午五六点就干透了。”张斌先抓起一把晒在水泥地上的油菜籽说,目前看,今年的油菜种植效益大有盼头,估计有40万元的收益。
在晒场里,古稀老人薛桂英一边忙活一边说:“我今年合作社里断断续续干了一段种植、除草的活儿,已经到手1300元,现在我过来晒菜籽,一天就能挣到100块钱。”
张斌先介绍,800多亩流转土地,从种植到收获都需要人工,村里优先考虑本村乡亲,人手实在不够,就从邻村找。
“像薛桂英老人,她家12亩耕地被流转种油菜,土地流转费加上老人一年的务工费,至少也有三四千元的收入。”张斌先说,春播、秋收两个时段,每天用工人数15人左右,田间除草、施药等环节用工有所减少,但也需要7至8人,日均工资100元。
张斌先说,今年收获的油菜籽全部按籽粒出售,他现在正申请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和注册商标等事宜,打算今后打出张家庄村的绿色有机菜籽油品牌,拓宽销售门路,增加油菜附加值,提高种植效益。(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