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园林共生共荣

发布时间:2024-11-21 19:07:07 来源: sp20241121

原标题:城市与园林共生共荣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成立于1929年的华南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前身)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植物研究和保护机构,植物学、生态学、农学的影响力均列全球科研机构前1%,保育植物超2万种,迁地保护了华南地区80%的珍稀濒危植物。

2021年10月12日,中国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2022年5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广东省广州市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同年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挂牌。

3年来,广东省广州市创新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在物种保护、城园融合、生态惠民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迁地保护

开启华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新篇章

猪血木为中国特有单种属濒危植物。调查发现,其野外植株非常稀少,目前仅零星分布于广东省阳春市八甲镇和三甲镇。近年来,华南国家植物园通过迁地保护,解决了猪血木繁育障碍,通过播种、扦插和组织培养繁育的数千株种苗已应用于造林与园林绿化,同时成功让100株猪血木回归野外。

这仅是华南国家植物园加快物种保护的一个缩影。该园率先建立了利用生物技术、生境恢复技术和种间正关系促进技术集成方法,进行了珍稀濒危植物回归研究与示范,成功实现了报春苣苔、彩云兜兰、杜鹃红山茶、虎颜花、龙州金花茶、猪血木、广东含笑、绣球茜等36种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

据华南国家植物园主任任海介绍,2022年以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加大珍稀植物迁地保护力度,新引进物种420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85种、珍稀濒危植物469种。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迁地保育活植物20167个分类群,成功突破2万个分类群引种目标。

同时,华南国家植物园特别重视特色经济植物开发利用的研究,研发的低温处理荔枝保鲜技术、热处理荔枝护色技术以及荔枝保鲜剂和冷冻荔枝果实护色剂已开展规模化生产验证,达到大规模生产的品质要求,助力提升荔枝全产业链的总体效益。

3年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科研领域硕果累累。由华南国家植物园牵头开展的“陆表固碳生物与非生物过程及环境响应机制”研究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项成果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科技支撑。此外,2023年还荣获了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首批国家林草科普基地、中国植物学会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

在推进科研工作的同时,华南国家植物园也在努力推进热带亚热带植物知识与岭南园林文化融合展示、彰显中华文化和生物多样性魅力上取得明显成效。

据华南国家植物园园艺中心副主任吴兴介绍,2022年以来,入园游客共计562万人次,举办科普活动693场、科普导览5414场,线上线下科普受众达2490万人次。

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在开展绿美广东物种展示园建设。展示园筛选出100多种适宜当地栽种的特色植物,包括广东含笑、猪血木等2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这些植物的推广应用,意味着一株株珍稀濒危植物将有机会逐渐走进大众生活,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带来更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城园融合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广州样板

国家植物园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也是城市的生态名片。广州发挥植物繁茂、四季葱茏的城市生态本底优势,传承爱花护绿的城市文化品格,致力于让科研成果、植物展示、生态科普走出植物园大门,走出一条“城园融合”之路,让葱葱绿意融入市民生活,让科研创新成果为绿美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和发展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广州样板。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主要负责人表示,广州创新构建的“1+3+N”城园融合体系,是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为核心,建设“北一中一南”3片迁地保护示范区和N个专类植物展示园、生态科普宣教点。到2027年,建设10个以上的专类植物展示园和200个以上的生态科普宣教点,全面构建从国家植物园到街头社区,涵盖植物保护、科研科普功能的植物园体系网。目前已完成了迁地保护示范区,第一批和第二批专类植物展示园、生态科普宣教点的选址,正在推进建设迁地保护示范区5个、专类植物展示园26个、生态科普宣教点122个。

2024年8月8日,白云山迁地保护示范区云溪植物园正式对社会公众开放。这是国家植物园体系广州迁地保护示范区首个片区。该园坚持以植物迁地保育为核心,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承接国家植物园体系物种保育、科学研究、资源利用、科普宣教和园林园艺展示等重要任务。园内保育展示了各类植物132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2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25种,建设有新优花卉、睡莲植物、蜜源植物、珍稀植物、野牡丹等5个专类展示园。

2023年7月20日,建成开放的广州木本花卉专类植物展示园,保存木本花卉植物961种。作为首个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专类植物展示园,这里建成了国内首个野牡丹科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国内首个簕杜鹃木棉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培育了国内首个野牡丹新品种,首次突破大花荣耀木、粉花蒂牡花等繁殖难点,实现了产业化生产。

其他迁地保护示范区、专类植物园展示园、生态科普宣教点建设也在有序推进。其中,大夫山迁地保护示范区引种保育榕属植物108种1.4万余株,举办全球“榕属+”创新研究学术报告会,交流榕属种质资源的收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马岭多彩簕杜鹃园等专类植物展示园建成开放,系统展示植物和种质资源收集成果。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各区的生态科普宣教点40个,开展以植物为主题的科普展览和宣传活动,生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此外,地方生态科研能力持续增强。由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院参与共建的兰科植物保护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验收,目前正在推进南方植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同时,通过华南植物资源研发中心技术推广平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3年来,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院新引种植物近3000种,保育物种约5700种;成功解析矮牵牛花朵大小遗传机制,挖掘关键基因6个,培养并申报植物新品种7项;自主培育花卉新品种11个,筛选推广新优植物200余种,推动新优、珍稀植物走出园、融入城。

示范引领

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家园

在全力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中,广州将植物建园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紧密结合生态服务需求,确立了“树葱茏、道千里、惠万民”的愿景目标,制定了《绿美广州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为统领,全面实施森林质量优化提升、城乡一体绿美家园优化建设、保护地建设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育、活力精品绿廊提升美化、古树名木保护修复、现代惠民林业集聚发展、全民爱绿护绿植绿“八大工程”,2023年到2027年,计划森林提质增绿100万亩,建设森林步道1000公里,不断满足市民群众对绿色空间的需求,以良好生态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

一区一策,打造示范引领。广州活化利用森林资源、自然景观、文化禀赋,“一区一策一特色”打造16个绿美广州生态示范点。目前已初步形成“以点连线、以线带面、辐射带动”的生态建设新格局。黄埔区结合迳下村义务植树点和“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以科创引领、产业融合为特色,打造迳下村绿美广东示范点;增城区以“增江变画廊、荔韵变明珠”为目标,打造荔韵公园绿美广东示范点。

建设步道,打造生态普惠空间。广州以自然山水为基底,串联森林景区、公园绿地、滨海湿地等城乡人文山水资源,建设千里森林步道,与绿道、碧道、古驿道融合成网、多道连通,打造“步道千里、穿山连城”的绿色廊道。黄埔区以绿道、碧道、森林步道建设,连通环绕区域的8座主要山体,打造“八山连城”浅山森林环,推动建设全域美好宜居的生态空间。

实施“新乡村示范带+”工程。广州积极打造森林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新业态,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乡村振兴,惠及林农发展。以全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依托,打造多条旅游线路,广州云道等7条线路入选广东省森林旅游100条特色线路。建成省级康养基地7处、省级高品质自然教育基地6家、省级自然教育基地23家,成为广东省拥有自然教育基地数量最多的城市。大力推广林蜂、林菌等林业特色产业,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种植模式,让绿水青山成为广州市民的“幸福靠山”。

2023年至今,全市完成森林提质增绿46.66万亩,建设森林步道421公里、绿道71公里、水鸟生态廊道5785亩,建成古树公园11个;在2023年全面推行林长制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考核中获评优秀。林城一体、林水相依、生态优美、绿色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正加速形成。

逐绿前行,步履不停。广州市将继续深入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让良好生态成为建设现代化广州的最美底色。

(责编:杨虞波罗、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