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江海子的生态蝶变:“颜值”飙升 遗鸥“安家”

发布时间:2024-12-31 06:24:49 来源: sp20241231

   中新网 鄂尔多斯7月2日电 题:泊江海子的生态蝶变:“颜值”飙升遗鸥“安家”

   中新网 记者 张林虎

  “这段时间是遗鸥的繁殖期,它们正忙着筑巢、孵卵,一大批小遗鸥也会在这里出生、长大,10月后陆续南迁。截至目前,仅栖息的遗鸥数量就达3000多只,筑巢410余巢。”7月2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局东胜区分局程杰介绍道。

  鄂尔多斯位于黄河“几”字弯,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

图为泊江海子中的遗鸥。付蓉摄

  盛夏的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泊江海子,清风拂动,湖面上不时漾起层层縠纹,在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

  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8年4月,后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6月16日,该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2月2日,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认定为全球第1148号国际重要湿地,这里一度是遗鸥的理想家园。

  “保护区属内陆湿地,总面积1477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遗鸥等80多种水禽候鸟及其栖息地,是全世界遗鸥鄂尔多斯种群最集中的分布区和最主要的繁殖地。”程杰说。

  作为世界公认的濒危鸟类,遗鸥在我国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公开资料显示,1929年,遗鸥在内蒙古首次被发现,直到1971年才被确定为一个独立的物种,是人类发现最晚的鸥类。动物学家与它相识恨晚,为它们取名“遗鸥”,意为被遗忘的鸥鸟。

  然而,由于流域内连年干旱,连续几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没有形成有效供水补给,造成湿地面积逐渐缩小。尤其自2003年起,保护区水域面积逐年萎缩,湖心岛消失,主功能区湿地功能逐步退化,遗鸥数量急剧减少。

图为栖息于保护区的遗鸥。付蓉摄

  “湿地生态功能逐步退化,湖水萎缩,鸟类骤减,大量遗鸥选择离开。”程杰说,面对这一“窘境”,东胜区全面分析“症结”,系统推进保护和综合治理,坚决守护好保护区这片热土,不仅留得住鸟类,还得让它们选择这里“安营扎寨”,真正成为候鸟驿站、遗鸥“天堂”。

  为此,东胜区专门编制了《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方案》,通过实施系列工程措施对保护区湿地进行生态修复。

  生态补水、人工增雨、河道清淤、矿井水补水、大口井封填、淤地坝疏通……一连串的措施让这片湿地重现生机。

  与此同时,东胜区杜绝人为污染破坏,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影响,促进保护区生态自然恢复。“我们全面清理拆除保护区内各类生产经营设施,将核心区内的人工设施,缓冲区内的蒙古包和白天鹅雕塑、养殖场、狩猎场、围猎场、鱼塘,实验区内小型水泥预制板厂等进行彻底拆除。”程杰说。

  另外,东胜区加强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设立野生动物救助站、气象观测人工增雨综合站、远程监控、巡护瞭望塔,以及设置各类标识标牌,保障鸟类的栖息和繁殖安全。

图为治理后的保护区湖水清澈。付蓉摄

  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保护成效明显。目前,保护区湿地水域面积近8平方公里,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恢复,高峰期栖息的鸟类达40余种,总数达4万多只。

  “只要把这里保护好,生态环境好了,来年春天它们还会再次归来。”程杰说

  在市民王丽娜看来,鸟类是生态健康的指示标,生态环境好不好,遗鸥最知道。“从数量一度急剧减少,到大量遗鸥再度选择回归‘安家’,足见保护区生态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王丽娜说。

  如今,蓝天、白云、绿地,还有那围着淡蓝色湖水或高或低盘旋的飞鸟,让泊江海子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湖面上,遗鸥、赤麻鸭、黑翅长脚鹬等鸟类,或在浅水处驻足享受安静,或在水中嬉戏、觅食,或用翅膀拍打水面展翅高飞,为这片大地带来蓬勃生机。(完)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