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张翰的“如梦”之旅

发布时间:2024-11-23 03:15:56 来源: sp20241123

  牛艺

  2023年11月6日,央华版《如梦之梦》北京站开票,90分钟内票房突破500万元,至11月7日18时,票房突破610万元——如此成绩对这部戏来说实非偶然。自2013年演出至今,近8个小时演出时长的央华版《如梦之梦》以一贯精良的制作品质、独特的舞台设计和厚重深刻的故事情节备受好评,持续地吸引无数观众走入剧场。

  整场戏由31位演员共同演绎,幕后团队数百人,上百套服装,采用360度环形舞台设计,邀观众一同沉浸“入梦”。整场戏主要围绕濒死的“五号病人”的人生旅程展开,从主角的生命末端回溯,时间横跨民国到现代,空间穿越台北、巴黎、上海、北京、诺曼底多地,情节跨越梦境与现实,随着故事层层推进,人物关系层层拆解,最终回应主角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历经11年再出发的“如梦”大家庭本次迎来了三位新成员,分别是五号病人B角(后简称“五号”)的扮演者张翰、江红的扮演者赵子琪和年轻顾香兰的扮演者谢欣贝,他们与“如梦”之间的创作火花和舞台表现备受关注。而“如梦”作为张翰出道15年以来的首部话剧,也圆了他多年的夙愿。

  “我决定走上舞台的时候,很多朋友、工作伙伴都问我,‘有没有压力’。我其实没有什么杂念,这么多年的演艺经历和人生阅历,我想做的事情就是站在舞台上释放自己的能量,与其他都无关。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五号’。”

  拾梦

  “回到舞台,圆之前遗憾的一个梦”

  2009年,刚毕业两年的张翰凭借《一起来看流星雨》步入大众视野。此后几年他主演了数部脍炙人口的剧集,揽获一众电视节最具人气男演员奖项。2017年他凭借在电影《战狼Ⅱ》中卓亦凡一角的精彩表现,收获了大众对他的演技好评。由他主演的央视一套年代大戏《珠江人家》,开播以后屡屡占据收视领头羊的位置,张翰在剧中的表现也不断地刷新着大众对他的角色认知。

  张翰自小喜欢表演,高考时如愿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在中戏时,张翰出演过多部戏剧作品,毕业后虽一直活跃于影视荧屏中,可他心里从未放下对舞台的向往。“原来在学校的时候,自己是有遗憾的,总觉得亏欠舞台。在成为职业演员之后,十几年里我最想做的事情一直是回到舞台,圆之前遗憾的一个梦。”

  2022年,央华版《如梦之梦》向张翰抛出了橄榄枝。看完剧本,张翰感慨于“五号”的善良与爱,在他眼中这个人物阳光、幽默,即便自己命不久矣,还在对这个世界传递温暖。他也意识到角色演绎中的挑战,每场戏之间人物的情绪跨度很大,要面对的全是生离死别。

  在走入如梦剧场看戏前张翰最大的顾虑是:整场戏近8个小时,我能不能坐得住?在上半场戏结束休息过后,重回剧场的他感到格外幸福,“又回到了这个虚幻的梦境之中”。他沉浸戏中,被剧作呈现形式和剧本内容厚度深深打动,“当演员最开始绕场的时候,我并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他们要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但是他们就用这种形式拉我‘入梦’,而后完全沉浸地跟他们去感受角色命运的变化、时代的变迁以及对于自我的思考。”

  观演后,张翰评价央华版《如梦之梦》是“一部国内顶尖的话剧”,“五号”这个角色经历之丰富和表演空间之大都让他感到兴奋,“这个戏很契合我一直想做的事情。近8个小时里,作为演员可以尽情地享受、感受、释放,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带着圆梦的期待,张翰和央华版《如梦之梦》建立了演出之约。

  入梦

  “舞台和人生一样,每天有每天的问题”

  2023年9月5日,如梦剧组首次排练。即便已提前脱稿台词、充分揣摩人物,张翰还是在排练现场一阵发蒙——没有沟通和准备时间,第一天直接全剧组整场戏走戏,第二天也是一样的过程。

  这和他之前的经历完全不同:不管是在学校时还是剧组片场,大家都会及时调整和修正当下不满意的表演。而现在,不论表演效果如何,都要先往下走戏,这让张翰对自己表演的不满逐渐堆积,他很担心无法及时消化和处理这些问题。

  第二天排演结束后,内心近乎崩溃的他,向本剧艺术总监、监制王可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制作人的回应安抚了他:前两天的排练是为了熟悉流程,走调度,让演员都明确在舞台上该和谁对戏、下场的位置,后续再抠戏。从第三天开始,张翰开始变得从容。每天下午一点到晚上六点是集中排练时间,张翰经常在结束后与对手戏演员加练到晚上八九点,然后他会先去健身,回家吃饭后再继续复盘、做功课到凌晨五点多。“我需要从头回想当天的排练过程,包括跟每一个对手演员搭戏时演戏节奏的问题、情绪的不精准,还有戏里的笑点和泪点。想明天怎么调整,会尝试不同的方式自己先演一遍。每一版呈现的都会和剧本有所不同,有很多可以发挥的细节和桥段,想这些是个有趣的过程。”

  在和剧组演员交流表演经验时,语言节奏引起了张翰的重视,相比以往他熟悉的影视剧拍摄,话剧舞台的语言节奏会更紧凑。“拍戏过程中考虑到各机位,演员的对话未必是一句话结束马上就接下面的台词。而话剧的语言节奏则要求演员自带经过后期剪辑处理的效果,每一句都要牢牢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呈现需要更生活化。”这也督促张翰不断精进表演技巧,保持对舞台的敬畏之心。

  这些扎实的排练让张翰愈加贴近角色,9月19日当张翰第一次穿上戏服,站在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剧场舞台排练时,他瞬间觉得“一切都对了”。站上舞台,张翰理解了排练室阶段走戏的意义——通过扎实有效的过戏方式让演员们对调度和台词形成肌肉记忆,也让他们在走上舞台的瞬间能迅速地进入角色状态。

  精准的舞台表演是排练过程中不断实践打磨的结果。直到首演之前,全剧组每天都进行着不止8小时的排练。舞台让张翰关注到空间环境与他表演呈现之间的影响,他开始不断提升自己的表演能量,“我希望坐在舞台最远一排的观众也能感受到我所传达的情绪,我需要重新与整个空间磨合。”张翰常想起王可然的要求:“舞台为什么是方形的?这意味着舞台是有规矩的。演员只能在规矩和逻辑之内,有一些细微的小即兴,但是不能有大的改动。”为了更精准地演绎,张翰会请工作人员在剧场不同位置拍下自己的表演,他每天都会在研究不同角度的呈现后,重新梳理对每一场戏的理解和表演节奏。

  张翰与舞台的磨合远不止于此。在正式演出的前一天,剧组安排了一次媒体场演出。这次演出让他体悟到舞台表演和影视演绎的不同:在拍戏环境中,除了机器和摄影师之外,现场工作人员们会为演员提供无打扰的沉浸环境,避免视线接触,而舞台则是要和观众们的眼神直接对视,看到他们当下最真实的反馈。习惯了和镜头互动,张翰在表演吃寿司的那一场戏时感到了极度的不适应。多年的经验让他强迫自己专注下来,迅速调整状态,“当时我告诉自己,把观众的每双眼睛想象成两个摄像头,这样就是有上千个摄像头对准我在拍而已。”这样想,张翰很快调整到最佳表演状态。

  好戏和好演员往往相互成就,每一场戏,每一处细节,每一种表演分寸,在“如梦”大家庭中都会被细细推敲,演员间互相提建议。随着和大家日渐熟悉,张翰和共同演绎“五号”的央华戏剧演员李宗雷的沟通也逐渐增多。二人饰演的是同一角色的不同生命阶段,为了将“五号”这个人物呈现得更为一致,他们私下会互相观察模仿对方摘眼镜的动作、习惯的语言节奏、在病床上的体态等,以至于后来每次李宗雷在台上说话时,张翰都会暗暗感叹:那是另一个“我”在说着“我”曾经的经历。李宗雷也会分享他的舞台收获,张翰都默默记在心里,“他的分享一针见血。”

  台下的交流与台上的默契共同增长,起初专注于自己表演的张翰开始享受舞台上人物之间的生命交集,感悟到人物的内心,“对手戏演员每一句独白,每一个字都在无限地打动我”。

  舞台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张翰的心态。从业多年,拍戏时张翰力求每个镜头前表演的完美,这也导致他在排练初期的压力,他希望自己可以精准演绎每一个表演时刻。但舞台似乎就是一个让人不断留有遗憾和念想的地方——不论怎样排练,台上永远有超出预期的瞬间,不期而遇的即兴或是某处表演的失误同时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可以调整的空间无穷无尽。

  “和人生一样,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问题,这也是戏剧舞台的魅力所在。我在舞台上得到的启示就是,不要去强求什么,只需要顺其自然地生活在这个舞台上,在角色的躯体之内去感受人生,感受所有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人生不会完美,它可以有瑕疵,舞台也是这样。”

  造梦

  “话剧舞台上演员更像是一个魔术师”

  2023年9月30日,央华版《如梦之梦》在福州首演。走出舞台侧幕的那一刻,张翰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心跳,“既紧张又兴奋”。台上的他不再纠结角色下一步的行动和台词,只专注此时此刻,一时间演员张翰“退场”,“五号”带着心事活过来。回想当时的情景,张翰深有感触:“话剧舞台像是个放大镜,观照的是生活的尺度。对于演员来说,成为角色本身,自然真实地活在台上,顺着角色的人生去经历,非常幸福。”

  上半场演出结束后,体力几乎消耗殆尽的无力感与下半场开场时“五号”的人物状态十分契合,张翰会在完成了这部分演出后再吃饭,“每次下台我都要虚脱了”。观众回到剧场前,根据剧情“五号”需要躺在舞台上睡觉,实际表演时需要张翰躺半小时左右。背对观众躺着,张翰听到观众依次进场,感受到越来越多人回到座位,耳边响起窃窃的交头接耳,议论着后面戏的走向。“这段戏挺有意思的,演的时候既幸福又难受。因为其实我躺半小时是很容易睡着的,但压力就是我需要在播放观演须知的前10秒左右醒过来,这个瞬间惊醒的分寸很难把握。”

  两天的演出,张翰发觉自己的舞台状态很不一样。第二天上台时,他没有前一天的紧张感,而是进入到相对松弛的表演状态里。舞台强化了他随机应变的能力,演出过程让他更深地意识到:演员没法完全控制自己当天的真实状态,但不管上台前如何,在台上的他都必须呈现同一个人物在符合情境之下的最优表达。踏上舞台的每一步,都是没有回头路的。舞台上总有缺憾,但不能喊停,也不能重来,和人生一样。张翰想,一定要珍惜每一个瞬间,倾尽全力释放自己。

  舞台的表演空间无限延展,观众本身也是局中人。台上演员的呈现和台下观众的反应实时牵引互动,共同构成一次完整的舞台创作。即便表达方式一样,但在一些具体的笑点和泪点上,观众的反应每次都有差别。这特别吸引张翰,他觉得话剧舞台上演员更像是一个魔术师,不仅在真实地呈现角色,也在通过表演触达每一位观众。通过变换表演方式增强和观众间的共情,琢磨该怎么和大家一起笑、一起流泪,于他而言是最有趣的事情。

  如梦的演出让张翰感慨,演员每年真的要尽可能地走上舞台。“原来我和观众之间总是有点‘隔空’,最大程度地接触也就是弹幕和评论。可是话剧不一样,它的观众覆盖各个年龄层,每次那一两千名观众,他们都是不同的,而我当下就能直接感受到不同观众的真实反馈。他们喜欢什么,被什么样的表演和情节触动,我是能够直接感受到的,这个是很珍贵的。”

  梦醒

  “表演和人生经历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五号”充满执念与追寻的一生,张翰想起《庄子·人间世》里的一句话:“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莫测人生事,探究理由真的有意义吗?会不会很多执着根本没有那么重要?深感角色的挣扎与痛苦,戏外的张翰更欣赏人活一世多寻找些快乐的豁达。“我知道我是谁,我也知道我在寻找什么,幸福的生活,追求自己美好的梦想,简简单单的。”

  在张翰看来,《如梦之梦》是一个讲述因果的故事,有前因自有结果。透过戏中人,他想,可能我们每个人也都看似了解自己,但又未必那么的了解,有时沉浸在别人的故事中,也会帮助我们发掘自己都未曾意识到另外一面。他很喜欢“五号”与江红之间的故事,完整的讲述,美好而纯粹的情感,“他们两个人之间没有那么多的索求,只追寻当下的感觉和快乐,一个是差点死过的人,一个是马上面临死亡的人,面对生死的人,看待情感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作为演员,张翰还有自己的不满足,他渴望能带给观众更多好作品,也希望有机会的话,可以挑战一次反面人物。“表演和人生经历往往是相辅相成的,都是一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张翰决定,一直演下去。

  对于《如梦之梦》后续的巡演,张翰也在琢磨该如何与观众达成更强烈的情绪共振,但这似乎只能在踏上舞台的那一刻去感受和调节,这使他分外期待在相对稳定的表演状态之内,那些舞台上自然生长的细微的、有趣的互动。

  观众普遍都对央华版《如梦之梦》的沉浸感给予好评,评论戏“有后劲儿”,观演后常让人一连几天陷入其中难以自拔。作为表演者,张翰也有同感,每次谢幕的时候,他都控制不住眼泪,仍在人物里没有走出来。

  但观众会让他有一瞬间的抽离,被感恩充满,“特别感谢观众与我们共情这8个小时,坐8个小时真的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观众都是买票入场的,他们给予演员尊重,我们也必须给予观众尊重,我要求自己每场都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初入剧组和其他演员聊天时,张翰问过,演同一个故事、同一个角色11年,是什么样的坚持和感受?舞台给了他答案,每一年、每一次演出、每一场戏都是不一样的,戏有自己的生命,角色和演员在一同成长,张翰只想珍惜每一次的机会,每一次走上舞台直面观众、直面角色、直面自己的机会。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