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三个中塞铁杆友谊故事

发布时间:2024-11-23 19:47:06 来源: sp20241123

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 综述|三个中塞铁杆友谊故事

中国和塞尔维亚相距遥远,但两国人民始终心手相连。在上世纪反法西斯战争的浴火岁月和国家建设时期,两国人民培育了跨越时空的深厚友好感情。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塞始终是真朋友、好伙伴。

互惠互利 百年钢厂焕发新颜

塞尔维亚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首个自由贸易伙伴。去年,中国是塞尔维亚最大投资来源国和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经贸、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方兴未艾,助力两国各自现代化进程。

在中塞友好关系的发展进程中,一段“百年钢厂新生记”被传为佳话,成为铁杆友谊的绝佳印证。

这是在河钢集团塞尔维亚斯梅戴雷沃钢厂拍摄的成品钢卷(2023年5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任鹏飞摄

这是在河钢集团塞尔维亚斯梅戴雷沃钢厂拍摄的成品钢卷(2023年5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任鹏飞摄

成立于1913年的斯梅戴雷沃钢厂是塞尔维亚唯一国有钢厂,长期被誉为“塞尔维亚的骄傲”。但由于市场及转型等原因,钢厂一度陷入困境,濒临倒闭。直到2016年,钢厂迎来命运的转机。中国河钢集团收购这座已连续亏损七年的钢厂,成立河钢塞尔维亚公司(河钢塞钢)。被河钢收购仅半年多,斯梅戴雷沃钢厂就成功扭亏为盈。如今,这座百年钢厂焕发新生,已是塞尔维亚三大出口企业之一。

“河钢塞钢充满活力,也改变了我的生活。”2021年进入河钢塞钢的废钢处理组副组长米洛什·武莱塔规划着幸福的未来。武莱塔说:“如果说公司是船,那么,和谐融洽的关系就是船桨。在国际形势动荡背景下,公司制定的五年、十年规划给了我们安全感,让我们知道企业和自己的未来,也让我们的工作更有计划性,有了与企业一起成长的感觉。”

互帮互助 雪中送炭情谊珍贵

新冠疫情发生后,中方向塞方援助并优先提供多批医疗防护物资,还派遣专家组赴塞尔维亚。塞方全力支持中方在疫情期间帮助旅外侨民的“春苗行动”,塞尔维亚民间组织自发向中国人民捐助口罩等物资。这种雪中送炭的兄弟情谊弥足珍贵。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2021年2月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强调,当第一波疫情在欧洲肆虐时,中国派遣医疗专家组并帮助塞尔维亚建立最先进的病毒实验室。

这是2020年3月21日,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前来迎接的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左)与中国援助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碰肘”致意。新华社记者石中玉摄

这是2020年3月21日,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前来迎接的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左)与中国援助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碰肘”致意。新华社记者石中玉摄

“中国医疗专家组为我们提供很多帮助,给我们医护人员带来信心……我对此非常非常感激。”

当中国专家组携救援物资第一时间赶到贝尔格莱德,武契奇亲往机场迎接,与中国专家组成员一一碰肘,更在五星红旗上献上深情一吻。

互学互鉴 热络交流民心相亲

中塞两国人民对彼此深怀好感,文化、体育、旅游等人文交流热络。塞尔维亚篮球明星约基奇为中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鼓劲加油。两国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为人员往来和交流合作提供了便利。

印象西湖、凤尾虾巢、松鼠鳜鱼、东坡笋肉……前不久,由中塞两国学生合作制成的“西湖宴”亮相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让塞尔维亚民众品尝到杭帮菜的美味。

“中式烹饪为我打开新的世界,”中塞旅游学院塞方学生尼古拉说,“老师不仅教授中文,还介绍中国家庭、传统节日等内容,让我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4月29日,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古筝指导老师王宣(后左)在教学。新华社记者李京摄

4月29日,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古筝指导老师王宣(后左)在教学。新华社记者李京摄

如今,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开设中文、传统乐器、书法、太极等课程,成为当地民众了解中国和体验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中文热”“中国文化热”近年来在塞尔维亚持续升温。孔子学院、孔子课堂、鲁班工坊在塞尔维亚深受欢迎;双方多年合作举办“欢乐春节”活动,以优秀中华文化展演吸引塞民众积极参与;互免签证和互通直航让两国人民常来常往更加方便,互访人数持续增加。

塞尔维亚中文教师约瓦娜·杜邦亚茨说,随着双方交流越来越频繁,两国人民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一个个务实友好的故事,诠释着中国和塞尔维亚“铁杆朋友”“朋友以义合”“朋友是生命中最好的财富”的内涵。中国和塞尔维亚的铁杆友谊历久弥坚,树立了国家和人民交往的典范。春华秋实,让我们一起见证和期待中塞友谊之树茁壮成长,结出更多造福两国人民的累累硕果。(综合新华社记者报道)

(责编:王禹蘅、崔译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