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19:03:08 来源: sp20241224
研讨会现场。 温州大学供图
参会代表阅读会议手册。 温州大学供图
近日,第一届“华侨华人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大学举办。来自海内外65所高校、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及21个国家的华文教师等24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围绕涉侨研究的多个议题展开探讨。
专家学者认为,推动华侨华人学学科建设有现实需要和长远意义。做好“侨学问”、推动“侨研究”,有利于更好认识侨、关心侨、服务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更好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发挥侨力。
共筑学科建设
近年来,随着中国涉侨部门和高校推动设立华侨华人研究机构、多学科专家学者及侨界工作者积极投入相关课题研究,涉侨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此次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学者表示,推动华侨华人学的学科建设正当其时。
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原副主任、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理事长任启亮表示,华侨华人群体体量庞大,遍布世界。中国海外移民史、华侨华人海外发展史、华侨华人相关经济现象、华侨华人与中华文化、海外华文教育、华侨华人权益保护等多方面议题均值得深入探讨。设立华侨华人学学科,开展相关教学和研究,对于理解和应对华侨华人群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至关重要。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原所长张春旺表示,发展华侨华人学,需要在学科设置、课程设置、教材设置等方面注重搭建规范化体系。对此,中国多所涉侨高校已有许多有益探索。
与会专家学者谈到,温州大学华侨华人相关研究基础深厚。20世纪80年代,温州大学便已开始涉侨研究的步伐。
温州大学副校长刘玉侠介绍,温州大学是国内最早进行欧洲华侨史研究的高校,是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首批华文教育基地之一。2020年,温州大学成立华侨华人研究院/华侨学院,次年获批全国首个华侨华人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点,设华侨华人史、华文教育、华商经济、侨益保护4个方向,并于2023年开始招收华侨华人学硕士研究生。由温州大学华侨学院主办的《华侨华人学研究》学术集刊也已出版发布,旨在推动国内外学术界交流互动和华侨华人学学科建设。
“温州大学将华文教育纳入华侨华人学研究范畴,拓宽了华文教育的视野和内涵。”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于晓表示,温州大学基于侨乡特色优势,首创华侨华人学交叉学科,这项工作将在推动学科发展、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作用。
聚焦侨学议题
研讨会上,侨界与学界资深专家及青年学者汇聚一堂,围绕华侨华人移民情况、华文教育、华侨权益保护等分享新观点、新成果。
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谢·瓦·梁赞采夫介绍了俄罗斯和中亚华人迁移与散居的趋势与数据。研究结合实证资料和数据,分析了中国移民在俄罗斯、中亚国家的工作、生活、教育、身份认同等情况以及俄罗斯、中亚地区的涉侨研究新动向。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系教授曾毅平表示,发展华文教育,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鉴。当代华文教育工作应开放包容发展,为传承弘扬中华语言文化作出贡献。
温州大学华侨学院院长包含丽表示,华侨华人学是专门研究海外华侨华人群体的交叉学科,聚焦华侨华人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个方面。华侨华人学的研究范畴包括历史研究、文化研究、社会研究、经济研究、政治研究、法律和政策研究、教育研究、国际关系研究、区域国别研究、移民研究、社区研究、身份认同研究、国际传播研究等。随着社会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华侨华人学的研究范畴还在不断扩展和深化。
展望学科未来
海外侨胞具有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力军。专家学者表示,做好侨学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凝聚侨界共识和力量。
“华侨华人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地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华侨华人学研究作为一个交叉学科领域,对于深入挖掘华侨华人的历史、文化、贡献以及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刘玉侠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长城学者曾少聪表示,华侨华人与祖(籍)国保持着密切联系,对中华民族有着广泛认同。侨学研究与侨务实践,有助于促进华侨华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也有助于发挥华侨华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推动华侨华人学的教学和研究,大力开展华侨华人有关知识的培训和普及,有利于更好认识侨、关心侨、服务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侨的力量、侨的作用。”任启亮说。
随着世情国情侨情的深刻变化,如何进一步推动华侨华人学研究,是专家学者探讨的重点。
张春旺表示,温州大学扎根侨乡,能快速了解侨情、获知侨胞所需、跟进海外侨胞思想动态,这对及时研究制定和调整侨务政策十分有利。希望温州大学在做好基础研究的同时,注重对策研究,围绕侨界热点问题建言献策,发挥智库作用,同时加强华侨华人研究人才培养,培养更多熟悉侨务工作、了解侨务政策的侨务干部,并与其他涉侨高校加强联系合作,更好促进华侨华人学学科建设。
“期待华侨华人学研究行稳致远,不断产出有分量的学术成果,为新时代侨务工作的转型升级提供指导和支撑。”于晓说。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