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09:02:06 来源: sp20241114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确要求。
回望即将过去的2023年,“强信心”成为主旋律,“乘风破浪向前”成为开局之年中国经济的真实写照。
开局之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深刻洞察时与势,辩证把握危与机,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
“中国仍然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今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三分之一。”不久前,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书面演讲中,习近平主席以坚定有力的语气,向世界传递出这样的信念和信心——
“我们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并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动力、新机遇。”
坚持稳中求进,实现更有分量的发展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实现全年目标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
正确把握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质量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谈高质量发展,不谈新发展理念不行。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
开局之年,以新发展理念“指挥棒”树高质量发展“风向标”,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
漫步合肥高新区,会看到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诞生地、全国第一条量子芯片生产线、全球领先的语音识别系统……从一块阡陌农田起家,合肥高新区一路奔跑,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00亿元,2019年突破100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已达1100.7亿元,同比增长6.9%,但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不到10年前的一半。
数据的比较,彰显实力的跃升。“今天,这里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个百分点带来的经济增量,相当于10年前的3.9个百分点。”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钱文告诉记者,更为重要的是,73.8%的工业产值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而10年前只有30.6%。
从一域到全局,开局之年的“中国答卷”格外沉甸甸、分量足。
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受去年高基数影响增长4.9%。“如果扣除基数影响,今年三季度GDP两年平均增速是4.4%,比二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说,从环比来看,今年三季度GDP增长1.3%,比二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
一条波浪式曲线,描绘出国民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2%,让中国经济实现全年目标有了坚实基础。
“中国经济展现出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中国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三季报”公布以来,国际机构密集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中国2023年GDP增长预期从5%上调至5.4%,同时上调2024年增长预期。“中国展现出强劲的复苏态势,有望实现全年增长目标。”IMF第一副总裁吉塔·戈皮纳特说。
横向比,中国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
“无论是同比经济增速还是前三季度的累计经济增速,中国经济增速在国际主要经济体中都名列前茅。”盛来运说。
纵向看,目前我国每年GDP增量已远超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年GDP总量。
“随着经济规模持续增大,中国经济同样1个百分点的增长,带来的绝对增量已大不相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告诉记者,今年中国GDP1个百分点增速带来的增量,大致相当于10年前的2.1个百分点。
“根据测算,我国GDP一年的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规模。”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昌林说,今天,中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分量更重、贡献更大。
舟行万里,操之在舵。
越是风险挑战增多,越需要战略引领。
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要求“进一步引导经营主体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从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到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指引中国经济航船行稳致远。
从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到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从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挂牌到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营经济发展局设立……突出强信心,党中央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有力有效贯彻落实,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严峻复杂,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处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中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而言,实现5.2%的增速殊为不易,彰显了巨大的韧性、潜力和活力,提振了市场预期和经营主体信心。”王昌林说。
统筹质与量,是发展的必答题,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攻坚题。开局之年,各地区各部门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推动中国经济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不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
推进质量变革,实现科技含量更高、安全性更强的发展。
高温超导电动悬浮全要素试验系统完成首次悬浮运行,时速可达600公里;“破风8676”可重构5G射频收发芯片正式发布,实现“从0到1”的关键性突破……今年以来,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快速成长,为经济恢复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居世界第十位,较上期提升3位,是唯一进入前15位的发展中国家。
厚积薄发,“十年磨一剑”。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首次突破3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4%,比2012年提高0.63个百分点。科技创新持续赋能实体经济,创新能力跃上新台阶。2020年至2022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年均名义增长9.1%,相当于GDP的比重由2019年的16.34%升至2022年的17.36%。
推进效率变革,实现能耗更少、更可持续的发展。
全球海拔最高水光互补项目并网发电,白鹤滩水电站16台百万千瓦机组首次全开并网运行……今年以来,我国推进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上半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
新时代十年来,绿色日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单位GDP能耗下降26.4%,单位GDP水耗下降4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4.4%……2012年至2021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6%的经济增长,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国家之一。今年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0.4%。
推进动力变革,实现结构更优、动能更强的发展。
杭州亚运会上,体育与文化交融,观赛潮带来旅游热;“双11”当天全国快递业务量达6.39亿件……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3.2%;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5.1%,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
新时代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提升,服务业擎稳国民经济“半边天”。“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正发生变化,预计消费将在未来发挥更大作用。”对中国经济动能之变,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如是评价。
生动的发展实践背后,是我国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显著增强,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有效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表示,展望未来,随着存量政策与增量政策叠加发力,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期向好的大势不可逆转。
对于我们这么大的经济体而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
“纵观今年中国经济运行,最大的特征是‘稳’,坚持稳中求进,才能行稳致远。”王孝松表示,一系列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将会继续保持健康稳定增长,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推动转型升级,实现更有质量的发展
——前10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3%,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
开局之年,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绩亮眼。一个指标颇具代表性:前10月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3%。
东海之滨,总投资超200亿元的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大飞机园进展顺利;
辽沈大地,沈阳市前三季度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87.9%,全年航空产业产值有望突破800亿元;
…………
今天的投资,将推动明天的供给、未来的发展。“前三季度,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0.7%。可以预见,明年前三季度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有望大幅提升。”赛迪研究院科技与标准所研究室主任王凡说。
这个11.3%的增长,意味着高新技术产业持续成为投资新引擎。
前10月,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比制造业投资高5.1个百分点,比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高8.4个百分点。有测算显示,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制造业投资比重已超过25%,今年比重有望进一步提升,成为支撑制造业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
这个11.3%的增长,意味着科技研发强度持续提升。
相较于其他行业,高技术制造业“创新”含量更高。以2022年为例,高技术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为2.91%,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高1.52个百分点。“11.3%的背后,是较大规模的高技术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创新强度持续增加。”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高技术室主任张于喆说。
这个11.3%的增长,意味着持续推进转型升级的坚定决心。
今年以来,受国内需求不足、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影响,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在此背景下,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是政策引导与市场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王凡说,政府部门精准调控、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出台了税收优惠、研发补助、优化服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共40.3万户企业提前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三季度末,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22.6%,远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宏观政策组合拳,为企业发展强信心、增活力,10月份,我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6%,连续4个月位于较高景气区间。
聚焦薄弱环节补链,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今年以来,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牵引,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举措促进经济提质增效。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增幅明显,凸显引擎作用,牢牢稳住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盘。
将时间轴拉长,透视这个11.3%,意义更为深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制造业“大而不强”、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
由大向强攀登,中国制造日日精进。新时代十年来,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2年的15.5%。
这个11.3%的背后,是坚持不懈的奋力跋涉。
5月28日,顺利完成首次商业飞行;8月4日,首次开启“双机商业运营”;9月28日,收获100架订单……开局之年,我国国产大飞机阔步迈上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径。
今天的收获,正是多年蓄力的成果。一架150座级的大型民航客机,集成了300万到500万个零配件,涵盖几乎所有工业门类。2007年立项、2017年首飞、2022年取得适航证……10多年时间,数十万产业人员参与,上千家单位日夜攻关,C919终于一飞冲天。
不只是大飞机,每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都是久久为功的结果。
新能源汽车,2008年,中国首次推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行业企业发力动力电池、算力芯片等核心技术,政策与市场协同配合。截至2022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保有量超过全球一半。今年前10月,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99.1%,在全球跑出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
光伏风电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试水,行业企业一路披荆斩棘,终于实现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巨大跨越。如今,我国光伏领域多晶硅产量、组件产量、装机容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风电机组产量占据全球2/3以上市场份额。
展望未来,高技术制造业投资11.3%的增速,让我们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构筑新质生产力上底气十足。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纵观世界经济史,成功转型成为高收入经济体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是从要素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我们要以加快经济恢复为契机,把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围绕形成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展开积极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高培勇说。
以5G产业为例。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截至10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321.5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22.78个。高投入带来高产出,我国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数量全球占比达42%。高投入形成高溢出,从有到优,5G基站已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为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打通上下游,传统产业增效能。数据显示,目前全国“5G+工业互联网”的项目数已经超过8000个,应用案例数超9.4万个,助力企业提质、降本、增效。
创造新应用,各行各业绽新颜。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元宇宙·VR数字农业示范基地,300多亩农业项目用上了元宇宙技术;湖北省博物馆,观众手持钟槌凌空敲击,LED屏中的曾侯乙编钟随着敲击摆动,发出对应的音乐……5G的持续赋能,推动一二三产业共同迈向高质量发展。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到今年9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总数已突破200万个,充分发挥了经济发展新引擎作用。
产业体系的质量,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质量。“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将推动我国创新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和系统性提升,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张于喆说。
增进民生福祉,实现更有温度的发展
——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9%,居民收入增速快于GDP增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
翻看中国经济“三季报”,在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9%背后,“两个快于”引人注目:居民收入增速快于GDP增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实现“两个快于”,意味着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山东省寿光市古城街道前疃村村民殷金华感受真切,种大棚15年,他攒下十几本农家账。
临近年底,殷金华细细算账:“3座大棚,两茬西红柿,7个品种,产量行情都不错,今年挣了80多万元。”
增收从哪儿来?一笔笔账算得清楚:新添置自动植保机、电离子空气调节器,减肥减药,省工省水,亩产提高15%;试种“青口蜜”小番茄,价格比普通品种高两三倍……
十几本农家账,勾勒出殷金华家的增收轨迹。2008年他返乡种菜,一年挣七八万元。随着规模变大,2013年收入涨至17万多元。这几年,村里建起创业园、打造统一品牌,殷金华搭上“快车”,盖起新式大棚,一座棚每年能挣20多万元。“如今,住进新房,生活越来越好。”殷金华说。
拉长时间轴看,这份民生答卷更为厚重。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71元增加到2022年的36883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居民收入结构更多元,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在做大“蛋糕”的同时,也要把“蛋糕”分好。新时代以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促进重点群体收入增长措施持续发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数据显示,自2012年实施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速连年快于GDP增速;2010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以来首次高于城镇居民。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历史上,一些发展中国家正是因为没有解决好两极分化、阶层固化等问题,结果掉进了“中等收入陷阱”。
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好。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人为本,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了群众心坎上,在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的带动下,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
“两个快于”从何而来?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既要努力增加就业,也要不断提高劳动者技能和收入。
外出务工10多年后,陈千今年7月回到老家四川省苍溪县照顾家人,当地人社局主动推送招聘信息。“在一家眼镜公司上班两个多月了,每月工资3500多元。”陈千说。
46岁的叶晓阳来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工作20多年,从一个普通的产品技术员成长为研发部主任,收入年年涨。今年,国家提高“一老一小”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算下来,今年个税已经少缴了1500多元,对我们这种家庭很实惠。”叶晓阳说。
工资收入是居民收入“大头”。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紧盯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延续推出“降、贷、返、补、提”等政策措施。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2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5%。与此同时,多项税收政策提升居民实际收入水平,进一步减轻家庭抚养赡养负担。
城乡差距缩小,增收潜力释放。“绿色种植,打造品牌,再‘穿’上包装,小米礼盒每斤能卖8元,远销北京、石家庄等大城市。”河北省邢台市郝桥镇吴村农民张成林说。前三季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51,比上年同期缩小0.06。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重已达到60%,乡村产业培育壮大,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
共同富裕,先行先试。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首批典型经验,总结共富工坊、山海协作等10条典型经验做法。“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民生改善,共享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王蕴说。
民生幸福的另一面,来自稳价保供有力、增收成色更足。
居民收入实际增长速度,是名义增长速度扣除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事关千家万户过日子。今年前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3%,物价表现总体平稳。
“两个饭碗”牢牢端稳,市场供应保障有力。
粮价是百价之基。今年我国夏粮产量2923亿斤,秋粮增产已成定局,全国肉蛋奶产能充裕,蔬菜在田面积稳中有增,稳物价有了“压舱石”。能源稳定供应。当前,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稳步增长,为迎峰度冬提供坚实支撑。
底线兜得牢,社会保障更有温度。
“防贫帮扶,又拉我们家一把。”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王孟镇化庄村村民周德营感慨。今年7月,妻子患病,医药费花了不少。市里“防返贫致贫监测帮扶”精准监测,当地干部落实帮扶政策,化解后顾之忧。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目前全国约64%的监测对象消除了返贫风险,其余也都落实了相应帮扶措施。聚焦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到今年6月底,全国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较去年同期提高4.8%、8.5%。
关心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确保安居乐业、温暖过冬。
今年7月底8月初,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北京、河北等地重大人员伤亡。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受灾群众,高度重视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有关地方和部门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9月上旬,习近平总书记前往黑龙江尚志市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北方入冬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又来到北京、河北受灾较重的相关地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检查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最近,记者来到北拒马河涿州段应急防洪治理工程施工现场,货车来往,铁铲挥舞,冬修水利正忙。这是河北省首个灾后重建重大水利工程,将有力提升涿州的城市防洪能力。
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增发1万亿元国债,用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项目建设。北京市门头沟区对全区清洁取暖设备进行入户巡检,具备居住条件住户的设备维修恢复全部完成。河北省涿州市因洪灾受损燃气壁挂炉和空气能热泵全部更换、修复完成。码头镇码头村村民杜金亭说:“8月动工,10月完工,装的是空气能热泵,新房里暖和着呢。”
文旅“火起来”,夜市“热起来”,人流“旺起来”。消费品质不断提升,烟火气里折射欣欣向荣的中国。“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同比增长70.83%;端午假期,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44.5%;中秋国庆假期实现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29.5%。人文与经济深度融合,前三季度,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冰雪经济,蕴含蓬勃生机。滑雪门票订单飙升,滑雪服、雪具等装备热销,冰雪运动点燃冬季消费。在黑龙江,哈尔滨开展采冰节、冰雪美食节等100余场活动。在辽宁,沈阳把文化旅游与专业赛事相融合,推出冰雪演出、冰雪文创等。在吉林,长春冰雪节、查干湖冬捕节等活动崭新亮相。
消费场景不断拓展,消费需求稳步回暖。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实际增长8.8%,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增长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今年经济发展的含金量更足、群众获得感更强。
提升开放水平,实现更有活力的发展
——前10月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32.1%,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迈出新步伐
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成为现代化的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将始终是世界发展的重要机遇,将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10月的沈阳寒潮来袭,挡不住外商的投资热情。华晨宝马汽车全球供应商大会吸引了不少投资者洽谈落户。“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长,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空间。”一名来自美国的汽车座椅供应商说。
这一转变,放置在20年时间线上格外清晰。华晨宝马从2003年落户沈阳到2015年生产第100万辆汽车,约11年;从第100万辆到今年第500万辆,只用8年,如今全球市场每3辆宝马汽车就有一辆从沈阳驶出。
从一条生产线到一条产业链,一辆车与一座城手越牵越紧。如今,沈阳生产基地已发展为宝马全球最大生产基地。“我们坚定扩大在中国的业务布局,沈阳生产基地自2010年以来累计投资1000亿元。”宝马集团有关负责人高翔说。
汽车业是一个缩影。今年前10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947家,同比增长32.1%。数据有力证明:“中国已经成为最佳投资目的地的代名词”。
环顾全球,这个32.1%来之不易。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背景下,外资企业用实际行动继续为中国市场“投下信任票”,充分印证中国这片热土的强大“磁吸力”。
改革开放45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实现历史性跨越,区域开放布局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持续改善。从1979年我国吸引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额居世界第122位,到如今利用外资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二,开放的东方大国,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动力、新机遇。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多年来,中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不断扩大开放,激活了中国发展的澎湃春潮,也激活了世界经济的一池春水。我国货物贸易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一位,服务贸易从世界第十一位上升到第二位,利用外资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这个32.1%,来自更深层次的开放。
近距离观察中国数字化转型成果,拜访多家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软件公司……最近,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彼得·韦恺哲来到中国,4天行程满满当当,“当前中国已在5G、云计算等技术发展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数字经济领域具有巨大潜力,更是我们的机会。”
从地域分布看,今年我国引资力度不减。前10月,加拿大、英国、法国、瑞士、荷兰实际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10.3%、94.6%、90%、66.1%、33%。跨国公司普遍看好中国发展前景,中国市场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新老朋友携手同行。10年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积极投资中国,累计对华投资超过1400亿美元,在华新设立的企业接近6.7万家。我国是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为共建国家提供了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
大中小企业共同成长。在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里,中小型外资企业数量占相当比重。“中小企业体量小、专注领域细、对营商环境要求高,中小型外资企业愿意来、留得下,进一步说明中国市场的广阔和投资环境的优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副院长罗立彬说。
开放力度更大。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前10月,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9.5%,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34.6%、14.8%。
开放领域更多。今年以来,服务业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重要领域。取消或放宽多个服务业领域外资股比限制,批复同意《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前10月,服务进口额同比增长23.5%。
从门类齐全的“世界工厂”到商机无限的“世界市场”,中国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经济注入强劲动力。今年三季度,中国贸促会对700家外资企业的调研显示,近九成企业预期未来5年利润持平或有所提高。
这个32.1%,来自更具活力的开放。
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内,货物流转一片繁忙。“‘单一窗口’让通关效率提升50%以上。”厦门申悦关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报关员刘华德说。
变“多个窗口、多口受理、多次申报”为“一个窗口、一次申报、一次办结”,截至今年9月底,厦门片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联通40多个部门,累计上线101项基本服务功能。
走过10年历程的自贸试验区,既是深层次改革的开路先锋,也是高水平开放的重要窗口。10年来,我国先后设立了22个自贸试验区,基本形成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改革开放新格局,累计部署3500多项改革试点任务,向全国复制推广302项制度创新成果。今年上半年,自贸试验区贡献了占全国18.4%的外商投资和18.6%的进出口贸易。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今年6月,国务院出台文件,支持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北京等5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中国持续推进市场机遇更大的开放、规则对接更好的开放、创新动能更足的开放,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这个32.1%,来自合作共赢的开放。
截至11月17日,累计发送旅客38.3万人次,单日旅客上座率最高达98.7%,正式开通运营1个月的雅万高铁,客流强劲增长,这块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金字招牌”闪闪发光。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共建“一带一路”开辟了人类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世界银行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实施以来,仅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使全球贸易成本降低1.8%。
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发展了自己,造福了世界。
第六届进博会,为最不发达国家参展商提供部分免费标摊、免费运输展品服务,举办专场供需对接会。孟加拉国的黄麻手工艺品、赞比亚的蜂蜜、几内亚比绍的腰果,在中国市场创造前所未有的销售业绩。
首届链博会,亚马逊全球物流的全链路智慧物流供应链解决方案和本地化服务,引人关注;高通公司与中国移动、小米、爱奇艺等国内互联网企业融合创新……500多家中外企业和机构汇聚一堂,一条条供应链变“共赢链”。
与厄瓜多尔、尼加拉瓜、塞尔维亚签署自贸协定;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中国以实际行动持续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步履更坚实、信心更坚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透视今年的开放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复苏、国际贸易投资发展中的确定性、稳定性力量。”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高凌云说。
*** ***
望远能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的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回望中国经济发展历程,风风雨雨是常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中国经济在一次次风雨之后更加茁壮。
“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述,蕴含着深邃的“大历史观”。
立足“大历史观”,我们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也就更有理由坚信“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新征程上,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但脚下的路不会是一马平川。”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前景,来自每一个人的奋斗与创造。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良好势头,中国经济大船正“乘风破浪向前”!
(本报记者汪晓东、赵永平、吴秋余、王浩、李心萍、齐志明、董丝雨、游仪、窦皓)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0日 01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