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05:39:37 来源: sp20250108
“徼幸者、伐性之斧也,嗜欲者、逐祸之马也。”《醒世恒言》中有一则《薛录事鱼服证仙》的故事。唐朝时,录事薛伟偶感风寒,在高烧昏迷中梦见自己化成了一条金色鲤鱼,几日未能觅食,恰遇一渔夫垂钓,其虽知饵里有钩,怎奈香饵诱惑,于是张嘴吞饵,结果被渔夫所钓、身亡命丧。“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经不住香饵之诱,耐不得利益之惑,明知有钩还去吞食,终被人钓了去,皆因贪欲所驱、侥幸使然。
这则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侥幸终将变不幸,莫为侥幸遮望眼。一个人倘若被贪欲冲昏头脑,让侥幸战胜了理智,不能时刻保持“不畏人知畏己知”的警醒,谨记“莫行险图侥幸”的忠告,理性不足,定力不够,就难免在花繁柳密处犯糊涂,风狂雨急时栽跟头,金钱美色前乱方寸。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甘于被“围猎”,冒险“走钢丝”,大都是自作聪明的侥幸心理作祟。从近年查处的腐败案件看,许多违纪违法者也都能“识得破”,但就是“忍不过”。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自以为技高一筹、思虑周全,手段隐蔽、无人知晓,或觉得自己身份特殊,关系硬人脉广,吃得开摆得平,又或认为对方有承诺、信得过,定会守口如瓶……殊不知,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赌徒心态”和“闯关心理”只能是自欺欺人、作茧自缚,藏得再深、遮得再严,到头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思危于未形,绝祸于方来。”世上成功的道路有很多,但是没有一条叫“侥幸”。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复杂环境下尤需警惕贪欲之祸、侥幸之害。临利诱之时,多一分冷静与警觉;在欲望面前,少一些浮躁与盲动。念好拒腐防变的“心经”,自觉做到志不为名所移,心不为利所动,行不为欲所控。东汉名臣杨震,在他调任东莱太守时,一日途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杨震严词拒绝:作为故交知己,我对你是了解的,可你对我的人品怎么不了解呢?王密认为:“暮夜无知者。”杨震正色斥之:“此乃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只好羞愧而退。后人崇尊其廉,遂立“四知堂”,志其事、勉后人。
“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党员干部要心存敬畏,拧紧思想“总开关”、上好自律“必修课”,不要心存侥幸。惟有常修为政之德、常怀敬畏之心、常思侥幸之害,“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摒弃“只此一次,下不为例”的侥幸心理,不以“小事不要紧,一次也无妨”为自己开脱,莫为侥幸开口子,不给放纵找借口,谨防“小管涌”变“大塌方”,方能防患于未然,行稳而致远。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编:尹深、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