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碳账户”助推绿色新风尚(财经眼)

发布时间:2024-12-23 18:45:05 来源: sp20241223

  在安徽省淮南市山南新区广弘城小区,居民将废品投入智能垃圾回收柜,可以获得奖励。   陈 彬摄

  垃圾分类、绿色出行、“光盘行动”,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可以被“个人碳账户”记录下来,并换取收益。在碳普惠机制激励下,每一个人的点滴努力都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添砖加瓦。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华环保联合会碳普惠专业委员会前不久联合发布的《中国碳普惠发展与实践进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碳普惠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各地政府出台一系列碳普惠相关文件,为平台建设和实践提供有力政策保障。“个人碳账户”推动公众低碳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生活方式渐成风尚。

  碳普惠是绿色低碳发展领域推动公众参与碳减排的创新机制

  参与光盘打卡,可记录144克碳减排量,获得5积分;扫码乘坐公交,可记录80克碳减排量,获得10积分……打开四川省泸州市“绿芽积分”微信小程序记录低碳生活,已经成为泸州市民潘艳的习惯。

  中华环保联合会碳普惠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陶岚介绍,“绿芽积分”依托中华环保联合会“绿普惠云—碳减排数字账本”(以下简称“个人数字碳账本”),创新运用碳减排方法学,打通微信运动和公交、银行等多个平台,低碳步行、绿色停驶、绿色金融等方面的低碳行为被实时记录,折算出相应碳减排量。由此,数字化减碳场景覆盖公众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轻点手机就能参与低碳减排活动。

  “获取的积分用处可不少。”进入“绿芽积分”集市板块,家用电器、美妆护肤,集市上有百余种礼券和实物商品,都是日常所需,可以使用积分直接兑换。“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了更多人参与低碳生活。”潘艳说。

  “绿芽积分”上线以来,已整合600多家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社会团体参与其中,总注册使用人数超35万,日活跃用户超4万人,产生积分超5400万,累计减碳超过320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报告指出,当前家庭消费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3。中国科学院有研究成果显示,在我国碳排放总量中,生产端占47%,消费端占53%。“消费端减排潜力巨大,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引导生产端减排。”陶岚表示。

  节能减碳,我国一直在积极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我国着力构建政府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将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民行动,为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碳普惠是绿色低碳发展领域推动公众参与碳减排的创新机制,旨在鼓励个人和中小企业践行低碳行为,让大家在作出贡献的同时可以得到激励,将有力提升全社会低碳发展水平,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个人碳账户”是碳普惠机制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实现每个人的减排贡献可视化,帮助普通人算清碳账本,是为个人提供减碳激励的基础。

  去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这一报告肯定了各地政府探索开展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认为这一机制提升了公众参与程度,激励全社会参与减排。

  政府、企业层面推出的碳普惠平台和“个人碳账户”产品多达上百种

  碳普惠机制对公众低碳行为给予正向引导与多元激励,已成为推动消费端减碳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

  以“个人数字碳账本”为例,经用户授权后,“绿普惠云”大数据平台根据对应互联网平台记录的个人绿色低碳行为,持续计算出用户的碳减排量。截至目前,“个人数字碳账本”已累计带动超过4000万用户参与减排,减排次数超过16亿次,总减排量超过100万吨。

  “‘个人数字碳账本’帮助众多企业实现用户和员工绿色低碳行为的量化和记录,在促进绿色消费、联通跨区域合作、支持大型会议碳中和等领域开展创新应用。”陶岚介绍。

  《报告》显示,截至目前,“个人数字碳账本”已帮助丰田汽车创建“风云绿动”车主碳账户;协助北汽集团打造“卫蓝有迹”员工碳账户等;还为滴滴、百度地图、快电等多个场景的企业提供服务,帮助北京、山西等地的企业实现数字化的碳普惠减排量交易。

  在服务政府方面,“个人数字碳账本”服务北京市绿色生活平台“绿色生活季”、山西省碳普惠机制“三晋绿色生活”、四川省泸州市碳普惠平台“绿芽积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碳普惠平台“碳惠冰城”等平台,实现政府和企业碳普惠平台的有效链接。

  《报告》显示,近年来,由地方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主导的各类碳普惠平台不断涌现,为企业用户、广大消费者提供了在日常生活中参与碳普惠实践的机会。

  陶岚介绍,当前,政府、企业层面推出的碳普惠平台和“个人碳账户”产品多达上百种。其中,推出主体主要包括三类,一类是地方政府,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地方推出了个人碳账户产品;一类是企业,包括互联网平台企业和有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需求的企业;还有一类就是金融机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等参与其中,将个人碳账户作为绿色金融和绿色保险创新的重要工具。

  2022年4月,中信金控旗下中信银行推出了首个由银行主导开发的“个人碳账户”——“中信碳账户”,记录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金融等场景的低碳行为,并按照国家专业机构认定的核算方法核算碳减排量,累积在个人的碳账户,形成碳资产。用户累积的碳减排量可以用于多种用途,如兑换绿色权益、购买绿色商品等。目前,“中信碳账户”的注册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000万,平均每天有10余万用户在“中信碳账户”打卡,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下一步,‘中信碳账户’将进一步拓展用户范围,升级功能应用,积极推广碳普惠,推动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中信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加快开发碳普惠标准和减排场景,完善丰富碳普惠激励与消纳体系

  《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碳普惠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碳普惠建设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在顶层政策指引、场景标准开放、价值消纳体系建设、配套技术手段提升和宣传教育推广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建立有效的激励模式,是个人碳账户、碳普惠机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激励包括实物奖励、资产累积、碳普惠减排量交易等模式。《报告》指出,目前,广东、天津、上海等省市已推动碳普惠减排量纳入碳市场体系,但更多的碳普惠价值囿于其碳普惠平台体系,大多通过购物券、折扣、服务、奖品等商业激励和政策激励模式实现价值兑换,兑现途径有限,难以实现全部碳普惠价值的流转与闭环。

  “碳普惠作为不同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自愿碳减排量,受限于政策、标准和技术等因素,银行等金融机构入局进度缓慢,交易市场构建难度较大,如何补充金融手段进一步丰富碳普惠价值消纳模式,仍需要不断研究与探索。”陶岚说。

  《报告》建议,加快出台碳普惠顶层设计政策和相关管理办法,为碳普惠机制建设提供规范与参考,加快开发碳普惠标准和减排场景,完善丰富碳普惠激励与消纳体系,提升碳普惠建设配套技术及合作。

  专家建议,在继续鼓励各地方深入开展碳普惠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加强对地方碳普惠工作的指导和规范,深入研究统一碳普惠系统平台和设立全国碳普惠管理及运营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更好发挥碳普惠在激励公众节能减碳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推广碳普惠机制和‘个人碳账户’,需要全社会努力协作。政府要持续推动碳普惠政策出台,在全社会范围开展碳普惠机制和‘个人碳账户’宣传和推广。企业要积极推动碳账户建设,与政府碳普惠平台合作,并与自身绿色转型结合。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要持续开展绿色金融和绿色保险创新,通过金融手段推动个人碳账户应用。各方形成合力,从经济、社会、个人价值实现等方面形成绿色生活激励回馈机制,共同引导公众低碳行为的养成。”陶岚表示。

  “我国是人口大国,虽然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减排量不多,但所有人的低碳行动叠加起来,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就会形成相当庞大的减排量。”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说,每个人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美丽中国一定能早日建成。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2日 18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