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规划路径 促进成长成才

发布时间:2025-01-04 13:20:08 来源: sp20250104

写在前面

近年来,我军根据建设发展需要,依托地方院校优势专业资源,招收了一批批定向培养军士。作为新鲜血液,定向培养军士进入部队后,不同程度出现了“水土不服”问题。如何帮助他们尽快转换身份、发挥专业特长、缩短人才成长周期?各级都在积极想办法、蹚路子。

本期“特别关注”,分享火箭军某旅的经验做法,希望能给更多单位带来启示。

南国某训练场,火箭军某旅一场训练进入紧要时刻。突然,某操作单元接到“指挥员伤亡退出战斗”特情。

入伍两年多的定向培养军士周啸森临危不乱,镇定接替指挥,带领号手完成后续操作,圆满完成训练任务。

复盘时,官兵们纷纷对周啸森竖起大拇指。面对称赞,周啸森将自己的成长归功于单位的培养。他说:“旅里为定向培养军士制订了成长路线图,我们受益于此,快速成长,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记者了解到,该旅聚焦备战打仗需要,根据岗位特点、专业优长、短板弱项等,为定向培养军士量身制订了培训发展方案,帮助他们快速融入部队、胜任岗位,有效缩短人才成长周期,为部队战斗力建设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周啸森思维活跃、学习力强,在校读书期间成绩较好,打下了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毕业来到部队后,旅里按照人岗相适原则,将他安排在一个专业对口岗位。尽管如此,在下连之初,他还是遭遇了不小挑战——如何适应角色身份转换,如何将专业所学应用于部队实践……

“周啸森遇到的问题,在定向培养军士群体中比较普遍。”某营营长说,别看他们是军士身份,但从服役时间看,还是新兵。虽然在校学了不少军事类课程,毕业前也曾到部队实习锻炼,但和在基层部队“土生土长”的军士比起来,其军事素质、实践本领、专业能力等方面,还是存在不小差距。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该旅党委积极主动作为,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定向培养军士培育使用办法,为他们逐人制订了培养方案。

周啸森来到连队后,很快就收到了自己的专属培养方案——参加集训打基础、跟岗见学悟原理、实装操作练技能,尽快完成能力对接、环境适应和身份转换……记者注意到,这其中的每一步,都明确了目标责任和时间节点,引领和督导他快速成才。

一段时间过后,周啸森迎来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

一次考核,连队最初按照学习专业时间长短,把周啸森分到了义务兵组。然而凭借对抗比拼中的抢眼表现,他成功升入军士组,与一众老兵同台竞技。最终的考核结果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周啸森以“黑马”之姿夺得专业第一名,获得了执行某重大任务的资格。

注重在重大任务中锤炼人才,是该旅帮助定向培养军士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之一。某发射营营长告诉记者,旅里根据定向培养军士岗位分配情况,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参加战备值班、实弹发射、联合演习等重大任务,让他们多闻闻“硝烟的味道”,多经受“战火的洗礼”,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不断积累实战实训经验,早日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该旅党委对定向培养军士群体的重视和用心。除了量身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他们还根据每个人的成长进度,动态调整方案内容。同时,对照“一专多能、一人多岗”的能力标准,常态开展“定向培养军士成才护航”活动,精心遴选专业骨干、技术尖子,对定向培养军士进行手把手帮带。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措并举之下,该旅定向培养军士群体正在拔节生长——张敏芳带领全班圆满完成重要训练任务;谭静于成为专业“顶梁柱”……在备战打仗一线、在关键操作岗位,越来越多地活跃着定向培养军士的身影。据统计,最近几年,在该旅定向培养军士中,先后有20人立功受奖。(李兵峰 黎平)

采写感言

既要适应“水土”,又应改良“水土”

国以才兴,军以才强。火箭军某旅精心规划设计定向培养军士成长路线图,积极探索精确化培养模式,大大缩短了人才成长周期,为部队战斗力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这既是推动定向培养军士快速成长成才的生动样本,也为各级育才用才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批批定向培养军士投身军营,成为部队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何帮助他们实现从校门到营门、从学生到军人、从教室到战位的凤凰涅槃,“在军营遇见更好的自己”,需要各级齐抓共管、协力推进。要科学谋划、铺路搭桥,打通环节堵点、拓宽培养渠道,帮助定向培养军士尽快胜任岗位、早日建功军营。

应该认识到,定向培养军士的成长成才,既带有部队人才培养的共性问题,也具备鲜明的个性特点,需要因人因岗而异,注重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就拿制订人才成长路线图来说,必须将“军士的身份”与“新兵的能力”这对矛盾统筹考虑,由此出台的具体举措才能更有针对性,收获更好的效果。

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对定向培养军士群体不够重视,认为他们是“极少数”“非主流”,没有充分认识到招收定向培养军士的重要意义,以致个别单位放任定向培养军士“自然生长”,一些未来很有发展潜力的好苗子渐渐“泯然众人”。这种现象和倾向,需要引起警惕和反思。

定向培养军士初入军营,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并不奇怪。在实践中,我们既需要提倡人来适应“水土”,也需要改良“水土”来适应人。这种“改良”,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创造适应定向培养军士成长成才的环境和机制。各级要在帮助定向培养军士尽快度过适应期的同时,坚持按岗择人、量能用人,把他们放到合适的岗位上,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要敢压担子、敢给任务,引导他们在火热的备战打仗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壮筋骨,加速实现能力升级,真正扛起军士的岗位职责,不负“定向”的培养期望,成为能够独当一面、堪当重任的优秀人才。(李兵峰)

(责编:唐宋、梁秋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