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名家坊 | 单霁翔说龙:故宫到底有多少条龙?

发布时间:2024-11-09 13:53:28 来源: sp20241109

   中新社 北京2月8日电 题:故宫到底有多少条龙?

  ——专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

   中新社 记者 杜燕

  

  中国人对龙的崇拜由来已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龙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赋予了祥瑞、智慧、力量等丰富寓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中国农历甲辰龙年即将到来。从龙年春节开始,中国的春节列入联合国假日。“中国年”为何能成为“世界年”?放眼世界,哪里能寻觅到最多的龙?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日前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对此作出解读。

视频:【东西问】单霁翔龙年说龙:故宫到底有多少条龙? 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如何看待中国的春节列入联合国假日?

  单霁翔: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千百年来中华文化积淀的重要节日,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欢度的喜庆节日。

  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有华人的地方。春节正不断走向世界,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盛事。中国周边的越南、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北美的加拿大、美国,非洲的毛里求斯等近20个国家已将春节列入该国整体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春节,是一个重要符号,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2023年底,春节(农历新年)列入了联合国假日,这与联合国一贯倡导的多元文化、和谐共荣的理念相一致。

  我们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不是单一色彩的。民族的节日,承载着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精神、丰富的文化积淀。

   中新社 记者:2024年迎来甲辰龙年。在您看来,龙为何能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单霁翔:2024年1月初,中国邮政发行了《甲辰年》特种邮票,图案汲取了中国历代经典龙形象中的文化基因,结合生肖文化特征和邮票艺术特点,色彩喜庆吉祥,寓意祥瑞美好。

  

2023年10月27日,中国邮政《甲辰年》特种邮票图稿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张宇 摄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我出席了这场邮票揭幕活动,再次聆听来自中国香港的歌手张明敏演唱歌曲《龙的传人》,想起1984年春晚首次听到这首歌时热血沸腾的情景。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作为中国人的图腾、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形象和特征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演变。

  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的C形龙,被称为“中华第一玉龙”。距今6000年至5000年的玉猪龙和C形龙,以及5000年前长江流域的安徽凌家滩文化中的龙首形玉器,它们之间有颇多相似,无肢无爪,无角无鳞,推测是作为图腾象征或用于祭祀的礼器。它们印证了中国龙文化的源远流长,是不同区域存在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上拍摄的碧玉“C形龙”。田雨昊 摄

  商代,龙出现在青铜器上,已有口有角有爪;秦汉时期,龙的形象更加丰富,不仅长“长”,还有了明显的鳞片,并出现了水中游、空中飞的形象;到了宋代,龙的形象逐渐定型,尤其是龙开始成为皇权的象征;明清时期,龙的形象依然在演化,且龙图像已广泛出现在各个领域。

  可以说,龙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和文化的诸多方面,承载着中华民族璀璨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象征。人们把龙视为吉祥、美好的化身,并汲取龙文化的精神力量,如勤劳勇敢、大胆创新、不屈不挠、奋发开拓、自强不息,将龙引申出的美好寓意赋予生活之中。

  

在吉林省白山市举行的首届中国·吉林松花江滑冰马拉松挑战赛上,参赛队伍进行冰上龙舟赛的比拼。高龙安 摄

   中新社 记者: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的龙,能数得清吗?

  单霁翔:故宫里到底有多少条龙?如今的故宫共有1200组建筑,龙在宫殿屋顶、门窗、梁柱、台阶、栏杆、藻井、瓦当等处,在漆器、木器、珐琅器等器皿上,在绘画等各种藏品中……可以说,龙无处不在,且形态各异。虽然没有完全统计过,但故宫可能是世界上拥有龙最多的一处地方。

  作为明清时期的皇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当时皇帝治国理政的处所。以太和殿为例,这里俗称金銮殿,皇帝即位、大婚、派将出征等重要活动都在此举行。作为紫禁城规格最高、最重要的一座大殿,估计有13000多只大小不同的龙,腾飞于殿宇之间。

  一般而言,古代屋顶上脊兽最高品阶为9只,而太和殿的屋顶多加了一只行什,共10只,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独特的形式,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

  

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出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上,观众参观故宫太和殿上的脊兽,这一组脊兽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太和殿时的原件。杜洋 摄

  在太和殿内部,龙纹装饰主要集中在顶部梁枋、藻井、御座等区域,采用金龙和玺彩绘,气势磅礴,显示出皇家宫殿的威严。

  在故宫,还有一处照壁——九龙壁,与山西大同九龙壁、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并称“中国三大九龙壁”。这面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照壁,是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改建宁寿宫时建造的。宁寿宫是乾隆皇帝为自己退位之后准备的太上皇宫殿,其大门的照壁规制之高、烧造之华丽、设计之考究堪称照壁之最。

  

游客在北京故宫珍宝馆内拍摄九龙壁。易海菲 摄

  这座照壁长29.40米、高3.50米,壁上面的九龙分为正龙、升龙、降龙三种,九龙翻腾自如,神态各异。九条龙均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20厘米,黄龙居中,周围有蓝龙、白龙、紫龙,形成栩栩如生的立体感。纵贯壁心的山崖奇石将九条蟠龙分隔于五个空间,“九五”的数字体现中国古代“九五之尊”的规制。

  故宫里到底有多少条龙,数也数不清。作为古都的北京,从博物馆里、古建筑中,都能寻觅到诸多形态各异、活灵活现的龙。

   中新社 记者:近年来刮起“博物馆热”“城市文旅热”,这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城市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

  单霁翔:传统文化,保护和利用不是唯一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传承、弘扬,要把祖先创造的文化,经我们的手、我们的时代,完整、真实地传给子孙后代。

  一座博物馆要想吸引更多普通观众,尤其是吸引年轻人,就需要用生动的、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新方法”加以表达,采取新颖的形式、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呈现经典的文化。

  

2023年12月30日,元旦假期首日,游客们走出故宫博物院。盛佳鹏 摄

  故宫博物院过去开放面积比较小,展览和展品的数量比较少。对此,博物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制定保护规划、扩大开放面积、增加展览数量、举办文化活动、研发文创产品、增加参观标识、应用数字技术开发APP等措施,把更多文物藏品展示出来,而不是束之高阁,这样才能让文物更加健康、拥有尊严,才能讲好文物的故事。

  故宫还拍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介绍稀世珍奇文物的发现保护修复过程和一群年轻修复者的生活故事,打动了很多年轻人,也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今,我做演讲、出书、参加综艺节目等,也都是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

  通过一系列措施,历经七八年的光景,故宫的观众人数、年轻观众占比,逐渐持续增长。

  

11名来自广西南宁的小朋友来到黑龙江哈尔滨极地公园参观游览。这11名小朋友因身穿橘色羽绒服的可爱模样,被网友亲切称为“小砂糖橘”。赵宇航 摄

  说到淄博、哈尔滨的“城市文旅热”,我想,各地不断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凝练出新的主题和文化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走进城市,这样的城市“出圈”现象可能还会发生。但重要的是,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都有独特的文化资源,要把这些与现实生活对接,唯有此才能产生更多关注、更多向往,让更多人走进来。

  就像文化遗产的保护一样,要扎扎实实发掘并不断创新。我们已经从文物保护走向了文化遗产保护,而文化遗产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有的,它是人类共同的遗产,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努力,推动文明互鉴,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深刻新鲜的文化体验,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的努力。(完)

  受访者简介:

  

  单霁翔,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高级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北京房山区区委书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为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被聘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