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1 06:50:27 来源: sp20241231
【光明时评】
市里的名医在家门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老百姓在家用手机与三甲医院专家进行线上诊疗、去基层就能拍CT拿报告享受大医院同质化服务……便捷、高效、优质的基层医疗服务是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的阶段性成果,通过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群众看病就医体验。“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是一种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它以城市三级综合性医院为核心,整合市、区级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资源,形成紧密型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负责为网格内居民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营养、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是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重要举措。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医联体建设作出了明确的顶层设计,即医联体有四种模式,分别针对城市地区、县域、跨区域以及边远地区。其中,首次提出在城市建设城市医疗集团。2023年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进一步对相关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形成了“1+N”(牵头医院+社区)、“1+N+N”(牵头医院+其他医疗机构+社区)、“N+1+N”(社区+1个区/县级市级医院+多个市级及以上医院优势专科联盟)等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模式,实现了基层慢性病诊疗能力显著提升、家庭医生签约率显著提高、分级诊疗有效推进等效果。比如,安徽医科大学二附院医疗集团建设后,其成员单位之一的临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签约率较之前上升了54%,居民对这项举措的信任和认可度明显提升。为进一步推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需多方协力、多措并举,从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优化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效率。一方面,政府主导成立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管委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内外部治理主体,围绕建设目标,明确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的职能定位和分工协作机制,健全集团领导、集团管理、财政投入、资金使用等运行机制,优化薪酬制度,持续激发各主体支持、参与集团建设的积极性,推动牵头医院与成员单位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另一方面,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集团”协作的慢病管理模式,开展高危人群筛查、风险分层、分类管理。需要向上转诊时,通过集团的“绿色通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留专家预约诊号,确保患者享受优先诊疗,无缝隙转诊。
创新基层人才培养方式。通过专科共建、派驻专家、轮转培训等手段,全面提升基层自身的“造血功能”。结合现实需求,探索牵头医院与基层专科联合共建模式,通过学科建设、人才共济的方式,促进科研协同,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救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比如,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通过“大手牵小手”的方式,选派副高级专科医师和护理专家,下沉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组建家庭医生团队,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服务。另外,推进“名医工作室”下沉社区,牵头医院定期安排医务、护理、药事等部门对基层的医疗服务、医疗质量安全等进行督查和指导,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此外,制定基层医务人员培训计划和标准化培训教材,通过定期轮转、专题讲座、线上培训平台等,推进基层人才培养常态化和规范化。
通过技术赋能实现资源共享。一是科技创新对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影响十分深远。通过建设远程医学中心,实现集团内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质控同标。开发医疗集团协同办公软件,打通牵头医院与基层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双向转诊、预约挂号、病历调阅等多项业务协同。二是打造智慧医院平台。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利用“云诊室”技术,通过移动通信终端联通上级专家、基层医生和居民,实现居民不用往返医院就能与医生进行线上诊疗。未来,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还需在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继续深化,让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和服务能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需要。
(作者:张霄艳,系湖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