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乡村)感受中越边境小城的“浪漫产业”

发布时间:2024-11-21 19:47:53 来源: sp20241121

   中新社 百色7月4日电 题:感受中越边境小城的“浪漫产业”

  作者 陈秋霞

  82岁的壮族居民黄肖琴针线不离手,每天都会搬着小板凳,坐在家门口做绣球。虽身处山村,她的绣球却远销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

  黄肖琴家所在的靖西市新靖镇旧州村被誉为“中国绣球之乡”。全村5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绣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绣球一条街”,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浪漫古镇。

7月2日,广西靖西市新靖镇旧州村,居民黄肖琴(右)和她的儿媳赵金玉在制作绣球。 俞靖 摄

  靖西是壮族人口聚居地,以山歌传情、绣球定情、壮锦作嫁妆,这是壮族民众的专属浪漫。

  绣球在过去是壮族青年的定情信物。随着时代发展,绣球被视为和平、友好、吉祥的象征物,成为热门伴手礼,变身壮族民众增收致富的“小金球”。

  来自越南高平省的阮先生在旧州景区游玩,他说:“靖西不仅风光好,绣球也很漂亮,寓意很好,我忍不住买了几个。”

  作为靖西壮族绣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肖琴不断推陈出新,在传统12瓣绣球基础上研制出30瓣绣球,并不遗余力传授绣球制作技艺。

  儿媳赵金玉是黄肖琴的得意门生。赵金玉称,绣球仍然发挥着定情物的作用。年轻人订制绣球,要求绣制“执子之手、与子偕老”“I Love You”等新潮字样。融合了时尚元素的绣球耳坠、绣球钥匙扣等产品获得年轻消费者青睐。

  十余年前,“80后”山东姑娘王秀芬来到靖西,学习绣球制作,随后创办了绣球生产企业。目前,她的公司年销售绣球二十余万个,客户遍布东南亚,帮助古老的爱情信物从小村落走向大世界。该公司为边境地区农村妇女提供免费培训,发展了1200多位潜力绣娘,带动绣娘参与到绣球产业,实现增收。

  “绣球可以做成钥匙扣、汽车挂饰、中草药绣球等产品。近年来,手艺人通过创新图案、色彩搭配,让绣球更具时代感,实用性更强,使用的范围更广泛。我看好绣球产业发展。”王秀芬告诉记者,她参与“靖西绣球”广西质检标准制作,绣球相关书籍编写,为绣球规范化制作和传承发展不懈努力。

7月2日,广西百色靖西市壮锦厂织娘在织壮锦。 俞靖 摄

  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是承载着壮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已有上千年历史。在古代,壮锦曾作为贡品献给皇室。壮族织锦技艺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靖西市壮锦厂肩负着壮锦、绣球技艺传承的使命,其生产出的绣球、壮锦产品,受到市场欢迎,俏销海外。

  “过去壮锦的用途比较单一,主要用于背带、被面和被单。”壮族织锦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靖西市壮锦厂厂长李村灵告诉记者,数十年来,壮锦厂致力于织锦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壮锦产品丰富起来,“壁挂、桌布、围巾、手提包、摆件……我们还把壮锦融入旗袍、马面裙,让壮族人的浪漫可以随时穿戴在身上”。

  李村灵表示,将坚持传承绣球、壮锦制作技艺,把壮族民众的浪漫和祝福传递给更多人。(完)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