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

发布时间:2024-12-21 23:14:50 来源: sp20241221

原标题:让“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

从贯穿南北的大动脉京港澳高速公路,到“南疆国门第一路”南友高速公路……在我国535万公里的公路网上,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团队夙兴夜寐、矢志创新,解决了道路工程领域建—养—管系列重大科技难题,科技成果指导了我国大部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设计与施工,他们倾力守护着国家大通道的安全与畅通。

2021年建成公路养护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23年获批极端环境绿色长寿道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高水平人才为支撑,这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沙理工大学教授郑健龙领衔的科研团队,蹚出了一条平台赋能、融合交叉、多点突破的拓新之路,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为服务国家交通强国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俯身“探”路,织密现代化“交通网”

草帽一顶、便鞋一双。行走在工地现场,时而在边坡抓起一把土捏揉,时而半蹲在路堤旁查看积水情况。

这位俯身“探”路的学者,正是我国道路工程领域的专家郑健龙。为了摸清楚公路的“脾性”,这位有着50年“路龄”的老党员“南征北战”,深入工程一线的足迹遍布全国。

在郑健龙看来,公路是经济发展的脉搏,是国计民生的保障。从力克被称之为“公路工程癌症”的膨胀土问题、参与行业多部规范标准的编写,到作为专家组成员指导《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编制工作,郑健龙见证了我国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的迈进。围绕建设安全耐久、绿色环保、智能先进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郑健龙领衔的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团队开展了刻苦攻关。

道路通行能力事关民生福祉。团队成员、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张军辉说:“我国早期修建的高速公路多为双向四车道,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路段不能适应客货运输持续快速增长的需求。在国家高速公路改扩建的大潮中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成为我的主攻方向之一。”

比如,如何处理新老路基拼接?如何使新旧路基的不均匀沉降达到规范要求?如何有效处治利用旧路?一系列难题亟待破解。

如何破题?“‘从工程中来,到工程中去’,这是郑健龙院士教给我的科研之道。”张军辉说,“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南北差异极大。不到工程现场,很难掌握准确情况,更别提解决工程技术难题。”

令张军辉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在江西昌樟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测量老路堤含水率,数据竟比刚修筑时增长了近一倍,这一有悖常规的结果让他一度怀疑自己测量方法有误。但正是因为身处一线,张军辉又在其他工程中多次测量、试验、走访,最终发现南方湿热地区特殊气候、土质导致路堤服役性能衰减。他就此开展深入研究,创新性提出了改扩建路基“整体协同、沉降可调、变形可控”的技术方法,并在湖南、江西、山西等多省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成功应用。

引育并举,铺就人才成长“快车道”

周末一早,团队成员、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于华南已在智能道路实验室忙碌起来。

于华南主要从事沥青路面绿色耐久新材料和智能施工技术的相关研究。2018年,他放弃在美国的优越工作,毅然回国加入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团队。

“引才奖励、实验保障、住房支持等一系列强有力的人才政策,让我最终选择扎根在这里。”于华南坦言。在团队支持下,他迅速打通了科学研究的“快车道”,5年间发表SCI论文5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4部,主持中美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

栽好梧桐树,引得金凤栖。作为交通系统一线技术骨干,团队成员、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于新一直从事与高速公路建设、养护相关的科研工作。“是团队的纳才诚意和优质平台吸引了我。”2021年,他婉拒了多所知名高校的“橄榄枝”,选择加盟长沙理工大学。入校以来,于新瞄准我国大规模服役道面全面升级改造及长期安全运营持续发力,获准立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交通基础设施”重点专项。

团队成员、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张锐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长理人”。“回想1998年入校时,我还是一名‘科研小白’。”在学校的青年人才交流会上,他满怀感恩地说:“得益于‘一人一策’的培育方案和真金白银的科研支持,我从学生成长为一名学者,并将致力于建设绿色低碳的现代化公路作为奋斗方向。”

立足学科聚才,坚持团队蓄才,充分发挥现有领军人才“以才引才”的虹吸效应。团队以求贤若渴的诚意和力度引高才、立英才,集聚了一大批具有深厚学养、至诚报国、潜心研究、敢为人先的高层次拔尖人才,团队还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团队成果纳入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标准,指导了我国新增高速公路的建设;研发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智能化与路面维修技术,让高速公路的运营更加高效、更为快捷;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达50余项,产生了上百亿元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交叉“跨界”,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2023年12月,山东省庆云县,总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建设年处理10万吨/台油石分离设备生产线及沥青基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线正式点火,标志着此前由团队成员、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贾传坤以1400万元授权浙江八咏新型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使用的相关专利,全部实现投产。

油石分离,指的是将废旧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油和石料完美剥离;沥青基电池负极材料,则是指将分离出的废旧沥青制备为价廉物美的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横跨道路领域与储能领域,这一在世界处于领先的技术实属贾传坤的“跨界”之作。

缘起于一次到企业走访,贾传坤得知我国公路基础设施每年养护产生的废旧沥青混合料约两亿吨,但传统的油石分离技术不能将沥青和石子完全分离,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与生态环境破坏。

具有深厚化学专业背景的贾传坤迅速开展研究,开发了一种绿色溶剂配方和油石分离设备,实现了沥青从石子表面接近100%脱离,且能循环利用,为构建绿色交通提供了全新范式。

看似偶然,实则水到渠成。大力发扬交叉协作精神,定期组织学科交叉研讨会,共享实验室开展联合攻关……“正是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团队努力探索构建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为我这次‘跨界’提供了丰厚土壤。”贾传坤说。

不同学科深化交叉互融,团队与企业也“同题共答”。近年来,团队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导向,持续加大力度推进学校科研供给端与市场产业需求端的深度对接融合,让科研工作者兼具“科学家+工程师”双身份,成效显著。比如,团队成员、长沙理工大学教授钱国平联合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开展交叉融合创新,研发了沥青铺面压实状态多维评价系统。该系统可与沥青铺面无人驾驶施工机组配套,从而使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和质量全面升级。2023年4月,这一最新成果在瑞士举办的第48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斩获金奖。

“开拓创新没有终点。”长沙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付宏渊表示,要聚焦国家所需、民生所盼,竭尽学校所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持续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记者 龙军 禹爱华 通讯员 方琼 叶正芳)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