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慈善捐赠行稳致远

发布时间:2024-11-05 23:53:13 来源: sp20241105

  【光明时评】

  近日,立法机关通过了修改慈善法的决定,此次修改重点完善了慈善促进措施,规范了常态和突发事件状态下的慈善活动,致力于提升慈善治理现代化水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公众捐赠研究”全国范围抽样调研数据也显示,在过去一年,高达80.9%的受访公众表示他们曾参与过捐赠。这些都彰显着我国慈善捐赠已经拥有很好的社会基础、技术基础和法制基础。

  发展慈善事业是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的重要形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慈善捐赠作为发展慈善事业的关键环节,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增强国家软实力和社会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如此,慈善捐赠通过社会志愿机制调节财富分配,有利于兜底保障民生底线、促进消费社会的形成,也是优化治理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国慈善捐赠快速发展。从个体角度看,公众捐赠意识不断提高,捐赠参与率快速提升,捐赠内容更多元,捐赠获得感增强。从社会角度看,慈善捐赠规模持续增长,服务组织不断壮大。根据《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经常性社会捐赠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1.5万个;在防灾减灾方面,2023年,我国华北、黄淮、东北等地遭受暴雨洪涝灾害,社会各界捐赠救灾款物超过16亿元,为防汛救灾作出了积极贡献。

  着眼未来,我国慈善捐赠还应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近年来,我国慈善捐赠的总额虽然有所增加,但总规模仍较小,人均捐赠额低,社会捐赠文化还不浓厚。此外,我国对慈善捐赠的激励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位”“错位”,如对慈善捐赠的扣除限额标准偏低、当年的捐赠难以递延抵扣、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忽视非现金捐赠,影响到公众捐赠的积极性。

  当前,共同富裕的发展要求和慈善捐赠参与率的快速提升为我国慈善捐赠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慈善法的修改为我国慈善捐赠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更好推动慈善捐赠发展,可从三方面着力。一是营造人人参与慈善的文化。重点是注重慈善价值观的早期培育,加强校园慈善文化培养力度,将慈善文化与通识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加强大众媒介的舆论引导,注重对慈善典型人物和身边案例的宣传,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慈善观。完善慈善捐赠人权利保护制度,明确捐赠自愿权、知情权、撤销权、隐私保护权,畅通慈善捐赠人的救济渠道。二是加大政策优惠力度。重点是根据现有法规落实细则,扩大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范围,适当降低慈善组织获得税前扣除资质的门槛,简化退税和异地认定流程。三是扎实推动慈善捐赠公开透明和合理使用,明确慈善组织违反信息公开的惩罚措施,引导慈善组织成立专家委员会,帮助判断捐赠方慈善目的,筛选执行方和受益方,加强对慈善捐赠资金的跟踪监督,提升慈善捐赠绩效。

  (作者:王伟进、付伟,分别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