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09:58:21 来源: sp20241227
10月14日,国产工程机械在山东港口烟台港集结等待装船出口。 唐 克摄(人民视觉)
境外游客在浙江杭州西湖边一家商铺使用支付宝扫码支付。 新华社发
作为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国际收支是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国际收支交易规模逐步扩大,交易类型日益丰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9月3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外发布《2024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当前国际收支有何特点?未来跨境资本流动形势怎样?外汇管理部门还将从哪些方面发力?记者采访了国家外汇局和相关专家。
经常账户顺差连续多年处于合理均衡区间
——自2011年以来,经常账户顺差规模与GDP之比始终保持在3%以下;经常账户顺差与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逆差自主平衡,储备资产保持稳定
分析一国国际收支情况,有2个基本问题需解答。
其一,什么是国际收支?
国家外汇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介绍,国际收支是对我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记录,主要分为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2个大类。其中,经常账户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收益等初次收入、转移支付等二次收入;资本和金融账户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工具、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
其二,如何评价国际收支平衡状况?
“国际收支平衡,也称对外经济平衡,是宏观经济四大目标之一。其中,经常账户与实体经济层面交易紧密相连,其平衡状况是国际上比较常用的标准。”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副总监谢亚轩对记者分析,这一评价标准主要根据经常账户差额与GDP之比是否在合理区间来判断,当占比低于某个临界值,一般可以认为国际收支是平衡的。
市场研究显示,历史上新兴经济体发生国际收支危机的一个关键预警指标是,经常账户逆差与GDP之比持续超过4%,这意味着长期依赖外部融资,一旦资本流入枯竭或逆转,就容易发生本币贬值、债务危机等。理论界对于经常账户顺差多少为宜没有统一标准,有些国家曾在国际会议上提议将经常账户差额控制在GDP的4%以内。
对于一些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来说,国际收支总体平衡状况也被视为一个评价标准。具体看,就是将国际收支总差额,即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不含储备资产)所构成的总差额,用于衡量国际收支对一国储备造成的压力。国际收支总差额长期顺差或逆差,对应储备资产持续上升或下降,说明国际收支总体平衡状况有待改善。
当前,中国国际收支处于什么状态?
看短期,上半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937亿美元,与同期GDP之比为1.1%,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逆差1272亿美元,储备资产保持基本稳定。
看长期,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经常账户顺差国,自2011年以来,经常账户顺差规模与GDP之比始终保持在3%以下。中国国际收支逐步形成自主平衡格局,主要表现为经常账户顺差与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逆差自主平衡,储备资产变动则趋平稳。2023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2530亿美元,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逆差2099亿美元。
国家外汇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表示,近年来,在市场调节机制下,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以及吸收外部融资带来的资金,主要由企业、银行开展对外投资运用,投资主体和投资类型更加多元化,进一步提升了境内主体资源配置效率和对外资产负债匹配度,有效促进国际收支结构优化和自主平衡。
货物和服务贸易均有新亮点
——货物贸易出口动能增强,进口需求稳步扩大,贸易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上半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789亿美元,同比增长12%
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各主要项目有哪些特点?
“今年以来,经常账户保持合理顺差格局,继续发挥稳定国际收支的基本盘作用。”谢亚轩说,在中国经常账户中,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是两个大头,二者差额有明显不同,其中货物贸易保持持续稳定顺差,服务贸易近些年整体表现为逆差。
《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24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15796亿美元,同比增长3%;进口12912亿美元,增长4%;贸易顺差2884亿美元,增长1%。
国家外汇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表示,在货物贸易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少新亮点。
出口动能持续增强,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均有新的增长点。根据海关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8.0%,其中高端装备出口增长43.4%;纺织服装、塑料制品、家具及其零件出口分别增长2.1%、7.3%和9.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6.1%。内需持续恢复,进口需求稳步扩大。前三季度,中国原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产品进口量同比增长4.8%,粮食进口增长7.8%,机电产品进口增长9.6%,其中集成电路进口增长13.5%。
贸易新业态蓬勃发展,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同比增长10.5%,较进出口整体增速高4.4个百分点。贸易伙伴多元化稳步推进,前三季度,中国与美国、欧盟、东盟前三大贸易伙伴进出口保持稳定,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拉丁美洲、非洲进出口稳步增长。
在服务贸易方面,进出口规模稳步提升,其中旅行服务位列第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789亿美元,同比增长12%,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总额的比例为17%,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具体看,旅行服务进出口1377亿美元,同比增长38%;居第二的运输服务进出口1318亿美元,增长8%。
“今年以来,在支付、签证等政策更加便利带动下,外籍人员来华热度持续升温,我国国际旅行收入较快增加。”国家外汇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介绍,国际收支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旅行收入(包括来华商务旅行、留学等教育相关旅行以及旅游等其他私人旅行)172亿美元,同比增长43%,增速较旅行支出快5.3个百分点,已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旅游等其他私人旅行收入占比达九成以上。其中,美国、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英国等国家是我国入境旅行重要来源地,旅行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9%、156%、21%、261%和40%。
外资仍将稳步配置人民币资产
——上半年,来华各类投资净流入91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规模明显提升;外资增持人民币债券意愿增强,人民币跨境融资功能提升
在中国国际收支中,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近年总体处于逆差状态,对此该怎么看?
谢亚轩认为,从国际收支保持平衡的角度看,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逆差与经常账户顺差较好形成了自主平衡格局。从逆差规模的形成看,境内企业等主体对外投资和来华各类投资是2个重要变量。根据《报告》,今年上半年中国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逆差1272亿美元,一方面境内企业等主体对外投资2189亿美元,保持增长态势;另一方面来华各类投资净流入917亿美元,较2022年和2023年同期规模明显提升。
在外债方面,中国外债规模从2014年末的1.78万亿美元上升至2023年末的2.45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幅为3.6%,2024年上半年进一步增加至2.5万亿美元。
外债规模持续增长,如何看待其风险?
专家分析认为,近年来中国外债规模与国内经济总量总体相匹配,中国外债负债率、债务率以及偿债率等衡量外债潜在风险的指标均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整体水平,结构方面呈现诸多积极变化,总体偿付风险可控。
——外债期限结构持续优化。中国外债期限由短期为主向长短期并重的结构发展。截至2024年6月末,中国中长期外债余额占比44%,较2014年末上升13个百分点,中长期外债较好满足实体企业的长期资金需求,拓宽了新基建、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资金来源渠道。与此同时,中国短期外债余额稳步增加,为市场主体日常运营提供流动性支持,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与进出口有关的贸易信贷;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之比为44.3%,远低于100%的国际警戒线,也低于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整体水平,短期外债偿付风险相对较低。
——本币外债占比稳步上升。近年来外资增持人民币债券意愿增强,同时人民币跨境融资功能提升,在此背景下,中国外债中本币外债占比稳步提升、外币外债占比随之回落。截至2024年6月末,中国人民币外债余额占比由2017年末的33%提升至49%。借用人民币外债可一定程度上缓解币种错配、货币兑换成本等问题,有效降低中国外债的汇率风险。
“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我国国际收支运行稳健,主要体现了国内经济稳步增长的支撑作用,以及稳外贸稳外资、增强外汇市场韧性等成果。”国家外汇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表示,随着内外部环境总体改善,我国国际收支有基础有条件保持自主平衡,预计经常账户顺差继续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跨境直接投资有条件平稳发展,证券投资有望呈现稳中向好,外资仍将稳步配置人民币资产。外汇管理部门将持续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创新,加大外汇便利化政策供给,积极防范化解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维护外汇市场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