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管理现代化助推知产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1-01 07:31:11 来源: sp20250101

  甲辰龙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的早上,刚过七点,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汽车博物馆东路的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的职工食堂已是人声鼎沸,才七点半左右,基本已经人去桌空,大家各自回到办公室“开机”“开工”。上午九点,法庭内已经响起清脆的法槌声。当天晚上,直到八九点,办公楼仍然灯火通明。

  五年来,对于夙夜忙碌的工作节奏,干警们早已习以为常。

  从2019年改革初探,到2024年走向成熟,知识产权法庭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促进全国技术类知识产权和反垄断审判裁判标准进一步统一,审判质效进一步提高,我国日益成为国际知识产权诉讼优选地之一。成绩的背后,是夜以继日履职尽责的审判队伍,更是尊重科学、规范细致的审判管理。

  审判管理是实现审判工作现代化的保障。五年来,知识产权法庭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加强案件监督管理、人才队伍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审判理念落地落实,督促审判组织依法规范履职,以审判管理现代化推动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制高质量发展,促进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现代化。

  监管赋能 深耕司法为民“责任田”

  承办法官余晓汉算了算,随着2023年法庭统筹调整有关案件赔偿标准,全国法院涉“自助创建网站”软件侵权系列案件的裁判尺度趋于统一,批量诉讼增量便显著下降。

  长沙某公司是一家专业建设网站的公司。2020年以来,该公司以侵犯其基于开源代码开发的某建站软件著作权等为由,对众多网站经营者提起批量诉讼。2021年,随着诉讼维权收入明显超过营业收入,“自助创建网站”软件相关案件量急速增长。

  “司法是重要的救济手段,但不能本末倒置,把诉讼作为牟利手段。”余晓汉敏锐觉察到了这数千起案件中隐藏的问题。

  2021年至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专业法官会议多次聚焦“自助创建网站”软件批量维权案,最终确定大幅下调并统一赔偿标准,以促进服判息诉和当事人自动和解,制止诉讼牟利和跟风起诉。

  专业法官会议,是知识产权法庭资深法官每周四的集中“头脑风暴”,目的是以集体智慧推动重要规则明晰、重大案件办理和裁判标准统一,并对条线法院处理类似案件提供重要参考。五年来,专业法官会议共召开271次,讨论案件1406件,形成会议纪要81.8万余字,印发法官会议纪要摘编、办案提示、审务提示423期。

  专业法官会议是知识产权法庭加强审判内部监管,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的众多举措之一。为了守好司法为民“责任田”,提高审判质效,自2019年成立以来,知识产权法庭共制定了包括专业法官会议规则在内的30多项审判管理规范。

  “我们从立案和分案阶段就开始提高效率。比如,优先处理审限为30天的案件,为管辖权异议等程序性案件开通绿色通道等。”知识产权法庭诉讼服务中心主任廖继博介绍说。

  分案方面,知识产权法庭根据案件类型和领域,明确各合议庭侧重的案件,以分工适度专业化保障审判高效率、高质量。

  “案件审判不仅得到了更好的专业性保障,有利于统一裁判标准,也有利于我们对大量案件进行专项调研。”廖继博向记者解释。

  “专业性”是知识产权法庭的特点,更是天然职责。

  知产案件涉及多领域和各行业,虽然不少知产法官具备一定的相关技术知识,但毕竟隔行如隔山。因此,在知产案件审判中,技术调查力量非常重要。

  为此,知识产权法庭探索专利民事与行政案件协同审理,牵头建立“全国法院技术调查人才库”和共享机制。目前,人才库中已有719名技术调查专家,2023年,知识产权法庭共为条线法院审理的55起案件跨域调派了技术调查官。

  在评查和反馈方面,知识产权法庭不仅内部严格开展文书质量审查,并且强化对下审判指导。

  作为文书审读小组负责人,知识产权法庭党务廉政专员郎贵梅每月都要带领组员,随机抽查审读20篇已结案件的裁判文书,发现问题立查立改。同时,对于出现问题瑕疵的文书,定期在知识产权法庭内部进行实名通报,提醒督促办案团队重视和提高办案质量。

  2023年7月,知识产权法庭全面建立条线审判质效通报反馈机制。根据该机制,法官每结一案即向一审法院反馈一审审判亮点、问题瑕疵和二审裁判文书,系统设定无反馈不报结。同时,知识产权法庭要求一审法院及时反馈发回重审后的处理情况,并定期通报各一审法院主要办案数据。

  为了统一裁判尺度、指导审判业务,除每年发布年度报告和典型案例之外,知识产权法庭还精心编撰了“例题库”(精选每年审结案件中具有规则意义的案件以中英双语形式编撰出版的裁判要旨)和“错题集”(发回重审和改判案件所涉法律问题的逐案分析报告)。

  吃透“例题库”,研究“错题集”——这是知产法官成为“学霸”的必备“秘笈”。

  人才赋能 善用考核培训“助推器”

  推进审判管理现代化,要紧紧抓住“人”这一关键要素。

  如何带好队伍?如何培养人才?五年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聚焦队伍建设的两个重要抓手——培训与考核,努力打造全国知识产权审判人才高地。

  在知识产权法庭的“新兵”曹慧敏法官的桌子上,除了办案材料,还有两张珍藏留念的A4打印纸——《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2024年第1期入职培训具体课程安排》。这次包括政治学习、廉政教育、公文写作、审判实务,以及大量实训实操和随堂测试的“特种兵”式训练,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夸张地讲,至少对我个人而言,基本是脱胎换骨式、全方位的提升。”曹慧敏深感受益匪浅,“培训堪称全、专、精、特、新,除了审判思路、审判方法和文书写作得到了提升,我的审判理念也得到了更新,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也更强了。”

  培训工作是法官提升能力的“助推器”。为培养全国知识产权审判人才,知识产权法庭紧抓干警日常业务培训,加强新到任人员岗前脱产培训,设置全面科学成体系的培训课程。此外,还利用“法庭讲坛”及其子平台“知识产权裁判大家谈”常态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日常培训,并对条线法院人员开放,及时统一裁判理念,共享审判知识技能,促进知识产权法庭自身和条线法院专业审判能力共同提升。

  “要努力创作出伟大的判决”——每办理一起案件,培训时受到的勉励都会回荡在曹慧敏的耳畔。

  考核是审判管理的重要“抓手”,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明确了干部考核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2023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机关考核工作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知识产权法庭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方案。

  在新的考核方案中,除了业绩指标、通用指标和综合评价,还明确了加减分情形、不执行“三个规定”的处理办法,以及取消年度评优资格的情形。

  作为拥有近二十年知产审判经验的“老兵”,法官颜峰来到知识产权法庭的第二年,就有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典型案例。作为2023年办案最多的法官,他在当年业绩指标中拿到了高分。

  “当法官不仅要看办案数量,还要看自己办的案子质量如何,是否得到了业界和社会的关注及正面评价。”在颜峰看来,业绩指标等在客观上评价了法官的工作量和综合素质,而加分项在一定程度上对法官更具激励作用,扣分项则起到更强的约束作用。“之所以加班加点投入工作,一方面是不想落在队伍后面,另一方面也是尽量避免有长期未结案件等问题,对个人甚至集体产生不良影响。”

  “考核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激发干警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锻造出一支作风优良、业务过硬、人民信赖的队伍。”郎贵梅介绍,“法庭坚持严管就是厚爱,根据职能定位和人员特点,分级分类考核考评,有效激励和约束干警担当履职,营造‘比学赶超、奋勇争先’浓厚氛围,为保障审判质效打下坚实基础。”

  新的考核方案推行以来,知识产权法庭审结案件量较2022年同期明显增加,清理长期未结案件成效显著。2023年,法庭新收案件5062件,同比增长14.9%;审结4562件,同比增长31.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全社会知产保护意识的增强,知产案件呈现逐年增长态势,知识产权法庭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强。

  “当前,重点是要加快推进面向全国法院的专业人才集中选调工作,应该说是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条线的一件大事。”在今年2月22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释放了知识产权法庭的人才需求信号。

  数智赋能 织起智慧法庭“一张网”

  向案件办理要质效,需要数据“多跑路”。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审判管理,离不开对信息化技术的充分运用。

  一、二审程序衔接是影响纠纷整体解决周期的一大堵点。

  为了解决纸质卷宗流转速度慢的问题,知识产权法庭大力推动一审电子卷宗一键上诉移送和电子卷宗全流程建设应用。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电子签章、电子送达、文书验证等环节,上诉案卷流转时间从以前的15天以上、退卷时间从以前的7至15天,均压缩至目前的一键完成,耗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目前,81家条线一审法院全部实现电子化上诉移送,2023年新收案件93.3%采用电子化上诉移送。

  “各位庭长,本周没有未及时补交材料而退回的案件。本周问题案件18件,请及时通过内网补正。”

  一百多人的条线法院信息交流群里,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诉服中心的一条信息弹出,并@需要整改问题的条线法院相关负责人。瞬间,“收到”的回复信息接连弹出。

  2023年3月,知识产权法庭对五年前建立的两个条线法院信息交流群进行了“功能升级”,充分发挥即时通讯软件优势,减少沟通时间成本。如果相应法院没有在限期内提交补充材料,案卷就要被原路退回。这被称为“每周工作通报”的制度,是信息反馈通报机制的组成部分之一,大幅提高了案件移送效率。

  案件办理经验少,遇到难案怎么办?

  打开知识产权法庭打造的“知己知彼”裁判数据库,登录账号,从精选的国内、域外典型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例中提炼归纳的裁判规则,便以“审判思路逻辑导图”的形式呈现在眼前,缺少该类案件审判经验的人员可以“按图索骥”。如果在搜索栏里输入案件关键词,相应的案例、法官会议纪要、办案提示、云课堂视频、法律法规也会悉数呈现。

  数智赋能,不仅让法官更高效,也让司法为民更暖心,让公平正义走上了“加速度”。

  为高效解决诉讼中“时间差”“异地难”带来的不便,知识产权法庭全面部署并积极使用“云视庭”远程询问系统和“专到互”庭审系统。该系统深受当事人特别是诉讼代理人的欢迎,五年来,知识产权法庭已在线庭审9565件案件。

  为破解法院“送达难”困境,让人民群众在诉讼中省时、省心、省力。知识产权法庭在最高人民法院率先依托送达平台使用集约送达模式。相关数据显示,五年间,累计集约送达超过10万人次,其中电子送达占比超过98%,2023年电子送达成功率达96.1%,平均送达时间0.69天。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五年的知识产权法庭,又一次站上新起点。

  知产审判工作未有穷期。未来,知识产权法庭仍将不断探索创新审判管理方式方法,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保障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现代化迈向更高水平。(记者 姜佩杉 通讯员 王 品 李艳军)

(责编:梁秋坪、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