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06:53:06 来源: sp20241224
民以食为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4年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
习近平强调,湖南要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快种业、农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
习近平在报告中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202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
习近平指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
2023年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考察期间,习近平听取了广东省海洋渔业发展情况介绍。
习近平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2022年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习近平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2015年7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吉林调研。
习近平指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国家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增强粮食主产区发展经济和增加财政收入能力,实现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
2022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安徽省太和县的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向当地的乡亲们表示问候,对全国的种粮大户提出殷切期望。
习近平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
2023年9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
2023年9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践行大食物观,合理开发利用东北各类资源,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养殖,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大产业。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他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要严格考核,督促各地真正把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扛起来。
(责编:宋心蕊、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