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10:02:26 来源: sp20241121
奥地利的中国留学生中秋节时聚餐。 本版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留俄学子参加中秋庆祝活动合影。
全荷学联举办中秋活动合影。
王佳留学时生活照。
王鹤留学近照。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一年中秋时,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即使身在国外,也想要感受中秋节的氛围。他们中有的动手下厨,准备丰盛美食;有的积极联系当地师生,举办各种中秋庆祝活动……本版邀请在不同国家的中国留学生讲述自己的中秋故事。
奥地利:
“吃了月饼,才算真正过了中秋”
黄 豆
又到中秋了。出国留学前,我不太关注每年中秋具体是哪天,想着当大街小巷卖起了月饼、家里蒸上了肥美鲜嫩热腾腾的大闸蟹时,中秋就该到了。如今我养成了提前翻找日历,看看中秋在哪天的习惯。因为在奥地利上学,我们这群留学生不得不跟美味的月饼、大闸蟹告别,更遗憾的是不能同家人一起共度团圆之夜了。
秉持着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去年中秋,我们这群在奥地利萨尔茨堡的留学生自发地组织了“欢度中秋暨秋游”活动。活动分为两大主题——“吃”和“玩”。“吃”就是吃月饼、吃中餐,好好地满足一下大家伙儿的“中国胃”;“玩”便是游山玩水,在奥地利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中,拥抱诗和远方。
在国外吃顿正宗的中餐不容易,但萨尔茨堡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大家总是可以团结在一起,各显神通。厨艺好的同学们,纷纷亮出了拿手绝活,共同分享家乡的特色美食。来自国内不同省份的留学生们,热火朝天地介绍着家乡有趣的中秋传统习俗。在得知留学生们的中秋活动计划后,萨尔茨堡中国超市的老板娘就抓紧时间采购好吃又正宗的月饼。同学们收到月饼的时候都十分欣喜和感动,感叹道:“吃了月饼,才算真正过了中秋!”中餐馆的大厨也提前采购食材,为同学们专门定制一桌中秋团圆饭。
第二天,同学们一齐乘坐大巴前往萨尔茨堡美丽的“月亮湖”湖区。月亮湖是阿尔卑斯山脉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著名电影《音乐之声》许多场景的取景地。月亮湖湖区周围青黛色的山峦连绵一片,山脚下的湖水清澈见底。我们乘船环行一周,尽情交流。
第三天,在大自然中,同学们晒着太阳,感受微风轻拂带来的一番惬意。游船后,我们找了一块草地,席地而坐。正逢新学期伊始,迎来了很多新面孔。大家依次进行了自我介绍,对全新的学习生活充满想象与期待的同时,也表达了面对陌生环境略微紧张的心情。学长们带着十足的热情和耐心,对大家的提问一一解答,把自己几年积攒下来的留奥经验倾囊相授,不一会儿大家就熟了起来。萨尔茨堡是音乐的圣地,来自莫扎特大学的同学们特意为大家带来了器乐表演,其中二胡和小提琴的“中西对话”,把整段旅程推向高潮。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小时候的我,不懂赏月,不知为何古人圣贤不吝笔墨地描绘月亮。此次中秋和同聚在萨尔茨堡的留学生们一起赏月,有了很多不一样的感受:捕捉到了“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灵动之态,更能深切感受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宽广胸怀。远离家乡和亲人的中秋本带有一抹伤感的颜色,但正因这份思乡之情,把我们这群留学生聚在了一起,共度了一个独具意义的团圆,每个人的心里都充盈着温暖。愿天涯共此时!
(作者系奥地利莫扎特音乐学院交响乐队指挥硕士)
俄罗斯:
打开节日的新方式
王雨萌
又是一年中秋节,今年是我来到莫斯科大学的第7年。回顾这7年的中秋节,我的心里有许多感慨。
中秋,往往是开学后就到来。对于留学生来说,是到异国他乡后的第一个中国传统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乡愁在这个节日分外浓厚。尽管无法跨越千山万水与家人共度这团圆时刻,但我在莫斯科依旧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
7年前,我加入了莫大中国学联,那一年的中秋节,部长为我们购买了月饼,给刚到莫斯科的我一丝小小的“震撼”。我心想:“原来在莫斯科也可以吃到月饼啊!”那年中秋节,我们包了饺子,坐在一起拍月亮,照片我至今还保存着。
此后每遇到中秋节,我都与朋友们聚在一起。还记得在2022年的中秋节,我和其他中国留学生举办了一场中秋晚会。这场晚会我们不仅邀请了在俄中国学生,还有来自当地学校的俄罗斯教师和学生们。自那以后,我发现了打开中秋节的新方式,那就是邀请中俄同学、朋友共度佳节,我们表演节目、穿汉服、写书法、聊不同文化,不亦乐乎。
我发现许多俄罗斯人对中国文化、中国节日感兴趣,我和同学们还曾前往莫斯科州特维尔市,将中国节日的氛围带到这里。我们给来自俄罗斯各地的中文爱好者介绍了中秋节和其他中国文化知识,除了吃月饼、下围棋,我还带俄罗斯朋友了解了中国武术里的“站桩”、养生“八段锦”,讲了很多关于我的家乡——内蒙古自治区的故事。通过活动分享,我收获一些新朋友,我们至今还有联络和交流。于我而言,这真是别样的度过中秋节方式。
今年的中秋节有些特殊,2024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也是“中俄文化年”,这让中秋节活动丰富起来。不仅是留学生在庆祝节日,很多在俄的华侨华人也办起活动。我和学联其他同学与驻俄使馆的工作人员、华侨华人、俄罗斯友人共同庆祝了中秋节日。留苏前辈为我们讲述当年在莫斯科上学的故事,中俄两国小朋友表演歌曲,使馆的工作人员和俄中友协带来了节日问候。我们不仅观赏了节目,还享用了丰盛的晚餐,收到精美包装的月饼。这个中秋令人难忘。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留俄学子虽身在海外,却时刻挂念家乡,期待早日学成归国。
(作者系莫斯科大学博士生)
荷兰:
文化交流的桥梁
刘会会
秋风轻拂,金黄的树叶飘落,又是一年中秋佳节到来。我想,今年中秋要不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办一场别具特色的聚会活动?当我接到全荷学联负责人的电话,得知当地孔子学院也有相同的想法时,我们迅速达成一致,共同筹备了这场中秋游园会。
在荷兰举办这样一个节日活动,我们不仅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呈现出来,还要让活动具有互动性,这样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能够真正融入其中。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让当地朋友们理解中秋节。
我们选择了一处开阔的草坪作为场地,精心策划了体现中秋元素的活动环节:自制冰皮月饼、手绘灯笼、趣味投壶、手作漆扇、汉服秀等,每一个环节都力图展现中秋节的魅力。我们希望不仅让远离家乡的中国学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也让荷兰的朋友们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活动那天,外国友人们果然被现场琳琅满目的元素吸引。一个来自意大利的朋友在尝试制作冰皮月饼后兴奋地说:“这不仅是一个美味的糕点,制作过程也很有趣。我第一次体验这样的美食工艺,原来中国的月饼是这个味道。”还有一个来自德国的朋友在参与灯笼手绘后感叹:“我之前在电影里见过这样的灯笼,没想到我也能做出一个,很有成就感。”一个荷兰朋友对汉服秀赞不绝口,她说:“这些汉服真是太美了,看到它们我仿佛穿越到中国的古代。”还有一位来自法国的朋友对中秋节传统习俗表现出浓厚兴趣,她表示:“这次活动我感受到了中国中秋节的氛围,尤其是节日团圆的主题让我很感动。”
看到大家对活动反馈不错,我十分开心。这次中秋活动的筹备过程中,我和学联其他同学默契十足、团结一心。每当遇到问题时,大家总能迅速反应,分工明确,彼此信任。无论是写宣传文案、采购物资,还是活动当天的执行,每个人都积极分担职责,各环节都衔接顺畅。即使面对突发状况,如物料不足,我们也在冷静应对中快速找到了解决方案。
这次活动我感受到了全荷学联大家庭的坚实力量,我们彼此之间也结下了更为深厚的情谊。同时,这次活动中当地孔院老师们的支持让我倍感温暖,这段经历会成为我们共同的珍贵回忆。
这次游园会深深触动了我,中秋节不仅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成为一座交流不同文化的桥梁。同时,活动中我愈发感觉到中国留学生是展示中国文化的一扇窗,我更加坚定了发挥自身力量、讲好中国故事的信念。
(作者系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读博士)
西班牙:
“家是港湾”
王 佳
初到西班牙,正是秋意微凉的时节。巴塞罗那的街头热闹非凡,然而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留学生,我既兴奋又忐忑,新鲜感和陌生感并存。
那年的中秋,我在巴塞罗那没有感受到节日的氛围。放学回到住所时,我看向窗外那轮悬挂在夜空中的明月才恍然察觉,今夜正是中秋。中秋是团圆的象征,而那一刻,我只身一人,四周冷清,不免落寞。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房东姐姐敲开了我的门。她笑着递给我一块大大的月饼:“这是朋友送的,今天是中秋节,我想你应该也会喜欢。”看着她手中的月饼,那一瞬间,我的乡愁被抚平了。这不仅是一枚月饼,也是来自异国同胞的温暖。那晚,坐在房间里,我一边咬着月饼,一边望着窗外那轮明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年很快过去了,第二年的中秋节前,我从中国带了几盒月饼到西班牙,是特意为西班牙的朋友们准备的。离开前,母亲亲手挑选了这几盒月饼,叮嘱我:“带给你的外国朋友们,他们可以尝尝我们中国的月饼。”
我在西班牙的朋友来自不同国家,但当我把月饼给他们时,我不禁有些小小的自豪。我们围坐在一起,我给他们讲起关于中秋节的文化故事,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虽然我们来自不同国家,但在这一天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屏障,一起赏明月品美食,这种感觉颇为奇妙。
如今,第三年的中秋节来到。回顾这几年的留学生活,我心中思绪万千。三年来,我渐渐适应了异国环境,然而,每到中秋节时,我对家的牵挂依然涌现。明月当空,照亮海外学子心底对故乡的依恋。今年中秋,我决定过得简单而充实。珍惜与身边人分享这份温暖的时光,和身边的朋友聚一聚、在月光下散散步。
留学生活教我成长。它不仅让我独立,还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家”的含义。家不仅是落脚之处,也是心灵的港湾。在西班牙,每当我和朋友们分享家乡的故事、中国传统节日,我都感受到自己与祖国深深的连接。无论走得多远,我都永远与祖国、与亲友同在,一同观赏那轮皎皎明月。
(作者系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翻译与语言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
法国:
别样的中秋晚会
王 鹤
9月的巴黎,伴随着连绵秋雨,中秋来到。作为一名留法学生,我对“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感触更深。为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在法学子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同时搭建起中法文化交流的桥梁,全法中国博士生联合会决定举办中秋晚会,作为博联骨干的我,很荣幸接下了这个任务。
这次晚会如何办出特色呢?在读博士生们每日沉浸在实验室中、研读文章,我心想何不将科研与文化交融,办一次学术主题的中秋晚会?我立刻将这个想法和博联主席团沟通,得到了肯定与支持。
从起草活动方案到采购物资,一切都在有序进行。转眼间,到了中秋晚会前夕。我和其他同学早早到达了现场,紧锣密鼓地布置展台。展台位于大厅一角,我们铺上了红色的桌布,挂上了节日彩灯,摆上了月饼,想将浓浓的中国传统节日氛围复刻于万里之外的巴黎。
展台分为左右两部分,我们在展台左侧贴好了诸如化学、物理、医学经济以及文史等标签,准备了一个巨大的抽奖箱。在右侧我们摆放了各种精美小礼品。随后,每一名博联同学带上标有自己专业的名牌,静静地站在展台后侧,等待活动开始。
首先,同学们表演了精彩的歌舞节目,随后大家将目光都聚集到了抽奖箱上。我们向观众详细讲解了游戏规则。有同学抽出了“科研顺利签”、科学知识贺卡、科学杂志明信片,抽到的同学都很开心。那天,同科研领域的同学相见恨晚,畅谈学术。最后,我们邀请大家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与祝福写在便签贴上,贴在展板,留下属于我们的中秋回忆。
圆月当空,远在异乡的学子们纷纷表示,他们在全法博联集体中找到了家的温暖与归属感。作为活动的策划成员,我感到很开心。这场晚会不仅是一场中秋聚会,也是一个让科研学子学术交流的机会,学术主题为中秋夜晚增添了特别的元素。
(作者系索邦大学药物化学专业在读博士生)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