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1 01:02:26 来源: sp20241201
文/刘亮
近期,美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频繁炒作的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然而,这样有意歪曲事实的论调并不能掩盖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吸引力。在全球绿色发展日益成为主旋律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跨国车企纷纷加码投资中国市场,用行动向中国新能源市场发展前景“投票”。
美西方的“别有用心”
最近,美西方人士又在国际舆论场有意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
事实上,这一概念并不陌生。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多个新兴产业在世界崭露头角,一些西方国家开始炒作各种针对中国的经济论调,“产能过剩论”就是其中之一。这种论调本质出于保护主义的目的,试图在舆论上影响和限制中国相关产业发展和出口。
这些论调往往基于不实的指责和偏见。在对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的讨论中,美西方常将其定义为超出国内需求的生产能力。这一说法无疑违背常识,试想,若超出一国所需即为过剩产能,国家间贸易基础还将如何存在?
一些观点还认为,中国通过补贴及税收减免政策形成产业优势,致使“廉价”新能源产品涌入全球市场,损害他国经济。事实是,产业补贴是世界通行做法,包括美欧在内的多国都有,甚至项目更多、力度更大。如今,中国新能源产业早已经进入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发展的加速赛道。
中国新能源真的“产能过剩”吗?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速,产销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出口数量更是创新高。然后,这个时候就有美西方人士开始“着急”了,认为出口产品多了就是产能过剩了。
然而,简单把产品出口与“产能过剩”画等号,违背了全球化发展趋势。
在全球经济高度分工下,产能与需求非局限于一国。出口是常态,如美产芯片、德产汽车80%都用于出口。若按这一逻辑,人们或许会像瑞士《新苏黎世报》一样发出疑问:“西方向亚洲的出口属于产能过剩吗?假如一个国家只为自己的市场进行生产,那么贸易从何谈起?”
为了让观点补上“漏洞”,一些人更进一步提出:中国的新能源产能也超出全球需求。然而,事实情况却是:新能源产业产能并非过剩,而是不足,尤其优质产能更为稀缺。
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从国际上看,发展中国家因能源转型进程较慢,对新能源产品需求更持续增长。财政部副部长廖岷曾对此强调,当前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
从市场角度看,供需不平衡往往是常态。即便产能过剩也有市场机制参与,可靠价值规律调节。就供求关系而言,中国出口增长亦是由全球需求所推动。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中国的新能源产品视为“廉价”产品,更不能将其视为对他国经济的损害。相反,这些产品为全球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近日就曾撰文指出,中国自身的发展和价值观为世界创造更大的上升空间和稳定的环境。如,为支持全球绿色发展和践行碳中和承诺,中国全力投入和培育壮大了新能源产业,不仅为世界加快脱碳贡献了成本更低、成熟度更高的新能源产品,而且还帮助更多国家创造了新的产业与就业。
国际车企纷纷加码中国市场
“用脚投票”才是最真实的。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持续发展动力,正吸引着全球车企的目光。
现代汽车集团相关负责人强调,汽车领域的新能源变革早已成为社会共识。面对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集团对在华电动化发展有着深远的期待。中国电动车市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支持和消费者对科技和新能源的持续认可下,将迎来快速增长,对中国市场前景乐观。同时,针对新能源市场布局,现代汽车在未来将不断推出更多新车型来适应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更有车企强调了绿色发展与合作的主旋律。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近日表示,绿色发展非独行之道,需众人并肩前行。作为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引领者,宝马集团目前正协同450多家中国供应商和600多家经销商的中国合作伙伴,实现全产业链减碳,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在汽车产业的创新技术应用。
记者今天从宝马在华相关部门进一步获悉,宝马集团正在中国几乎所有核心细分市场全力推进产品攻势。仅2024年,宝马将在中国市场推出20余款BMW和MINI品牌的新产品。
不仅上述国际车企,大众、奥迪、丰田等都增加了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入,共同合作。
今年4月11日,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将投资25亿欧元,进一步拓展位于合肥的生产及创新中心。奥迪品牌在华首个纯电动车型生产基地——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预计将于2024年底投产。
丰田方面透露,面向中国这个世界规模最大、消费者需求最为旺盛的汽车市场,未来将推出更多能够满足中国消费者期待的新车型。
“我没有看到‘产能过剩’,我看到的是全球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巨大需求。中国将比我们今天看到的更深地影响全球市场。”世界知名汽车设计师、长安汽车副总裁克劳斯·齐乔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部分素材综编自:央视网、新华社等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