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11:39:37 来源: sp20250101
中新网 贵州毕节4月17日电 题:探索“三聚三同”共建模式 合力打造毕节乡村振兴新典范
中新网 记者 张伟
资料图:梨树镇上小河村。郑德松摄“蓝天等你来,白云等你来,蓝天白云在等待,花开等你来,叶绿等你,迎接贵客你到来。”一首白族的《迎客歌》让人瞬间就记住了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梨树镇上小河村的秀丽风景。
记者日前走进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梨树镇上小河村,清风拂面,满目青翠,层峦叠翠、溪流潺潺的秀美风景,与“山水画墙壁”的民居相得益彰,让人在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资料图:上小河村一隅。彭资竣摄上小河村位于七星关区梨树镇西北部,距主城区16公里。受诸多因素影响,昔日的上小河村属于二类贫困村。彼时的上小河村里,通村路是一条泥巴路,村民的房屋简陋而破败,外出务工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数据显示,2004年,上小河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为865元。
上小河村村支书龙进回忆说,那时的上小河村什么都难,行路难、住房难、看病难、就业难、致富难……“小时候我去上学,单边要走一个半小时左右。那时候想都想不到现在的幸福。”
在民盟中央的对口帮扶和干部群众等的共同努力下,上小河村村民昔日不敢想的幸福一步步变成现实。
图为上小河村一隅。张伟摄近20年来民盟中央及民盟各级组织协调整合各类资金,通过“同心智力支持”“同心民生改善”“同心示范带动”三大工程对上小河村进行全面帮扶,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白族民居改造、生态环境整治、产业试点示范等,上小河村从二类贫困村变成了小康村。2023年,上小河村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12576元。
“我们村森林覆盖率达80%,山水自然风光优美。村户籍人口近1300人,80%是白族,有‘贵州白族第一村’的美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龙进说,曾经冷清的乡村不断热闹起来,上小河村现在是旧貌换新颜,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普遍增强,还先后荣获“贵州省最具魅力民族村寨”“省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图为上小河村的同心广场。张伟摄为助力乡村振兴,民盟中央和广州市天河区坚持优势互补、协同联动,以上小河村为试点,大力推广“统一战线+东西部协作”“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模式,通过“聚智共商发展大计,同绘乡村振兴蓝图”“聚力推动乡村建设,同创美丽宜居环境”“聚能发展特色产业,同筑共同富裕基石”,携手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新典范,共同缔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宜业和美家园。
在上小河村开展驻点帮扶的民盟贵州省委会宣传处三级调研员潘芳告诉记者,民盟中央及民盟各级组织、广州天河区帮扶干部等深入上小河村考察调研多次,为上小河村发展把脉定向、对症开方。民盟中央积还极协调清华大学建筑研究设计院专家帮助上小河村丰富完善村庄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还积极推动“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学生实践基地”落地上小河村。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学生实践基地”先后组织二期寒暑假实践,共计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鲁迅美术学院、新疆大学等13所高校、32名学子到上小河村开展乡村振兴实践,帮助上小河村从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整治、白族文化挖掘等方面进行实地调研指导,为上小河村发展提供了强劲助力。
对于高校师生们的到来,潘芳最为开心,“这或许是很多地方请都请不来的人才,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走访、调研、设计,为上小河村的未来发展注入‘无限可能’。”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民盟及广州天河区聚能发展梅花鹿养殖、艾草种植加工等产业,同筑上小河村的共同富裕基石。
图为梅花鹿养殖项目。张伟摄民盟及广州天河区帮助协调引进梅花鹿养殖项目落地上小河村,打造集梅花鹿养殖、鹿产品加工、梅花鹿观光、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目前,已养殖梅花鹿200余头,年产值可240余万元,三年内养殖规模可600余头。
梅花鹿养殖项目的负责人张伟,曾长期在福建等地工作的他为回馈桑梓,毅然选择回乡创业。“梅花鹿全身是宝,未来将深耕产业,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梦想。”
图为梅花鹿养殖项目中的梅花鹿。张伟摄张伟告诉记者,他曾去北京通州免费打工学习梅花鹿养殖技术,通过与专家合作实现了在中国南方养殖梅花鹿,期望以梅花鹿养殖为核心,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宋代王安石的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用来形容现在的上小河村可谓最适合不过。
走进上小河村,在欣赏山水田园风光之时,还能聆听民盟盟员帮助上小河村村民创作的白族三首歌——《迎客歌》《三道茶》《留客歌》,品尝“白家林下烧烤”“白家围炉煮茶”“白家长桌宴”,吃“一碗面”等。
有个“小愿望”的龙进说,期盼在多方的助力和帮扶下,上小河村产业旺起来,旅游火起来,让城里人都羡慕村里的生活。(完)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