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21:39:51 来源: sp20241123
中新社 北京3月9日电 题:建一座“桥”,让中外有更多“相逢一笑”
中新社 记者 聂芝芯
发掘“既中国又世界”的文化符号,促进中外相遇相知,是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几十年来一直在探索的事。
这种创作自觉,在其雕塑景观作品“丝路金桥”频繁亮相国际场合、被更多中外民众熟知后更为强烈。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举行的“委员通道”上,舒勇提议推动新时代文化符号构建,即基于对“丝路金桥”等案例的思考。
3月7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图为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接受媒体采访。 中新社 记者 何蓬磊 摄“丝路金桥”以中国古桥赵州桥为原型,使用2万块人造琥珀砖搭建,砖石里熔铸了数十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近百座城市的手工“国花”或“市花”,融合了中国文化元素和世界文化基因,象征中外之间搭建起理解之桥和合作之桥。
“在中外文化语境里,桥、琥珀、花均有着正面意涵。”舒勇介绍说,借助这座具象的桥,人类守望相助的善意得到传达,中外民众的情感得到连接。
经过十年积累与沉淀,“丝路金桥”口碑渐成,成为一些国际会议场合的标志性主景观,相关衍生品受邀在哈萨克斯坦、德国、西班牙等多个国家参展,包括国际政要在内的参观者在琥珀砖上签名。
如今,舒勇手头保存着两种砖,一种是搭建“丝路金桥”、象征融通的砖,另一种是形成交流壁垒、象征隔阂的砖。
舒勇曾做过一项“社会实验”:精选了1500个最能体现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特征的热词热句,通过翻译软件译成英文。那些翻译大多望文生义,曲解严重。舒勇用毛笔将它们誊写,嵌入砖中、垒成墙,做成装置作品展览。
在他看来,这正是一堵肉眼看不到但真实存在的“隔阂之墙”,代表全球化语境下人类交流的困境。
他由此更加坚信,要破“墙”必须搭“桥”,视觉化的文化符号在国际传播中具有天然优势,是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逢一笑”的载体。
那么,在中华文化长河里,哪些符号既能代表中国、又有世界辨识度?如何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转化推介,打造出新时期文化符号?
多年前,舒勇曾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带着数百个来自中国的符号让外国人识别,比如长城、熊猫、兵马俑、孔子、老子、李小龙像等。他发现极少有人能认出十个以上。
近些年,在与国际友人的接触中,他发现在传统文化符号之外,高铁、新能源汽车、太空飞船等中国现代符号越来越被频繁提及。他的雕塑新作“命运之舟”,灵感即源自龙舟、方舟、飞船等意象,不同肤色人种一起奋力划桨,代表着人类风雨同舟、驶向彼岸。
在他看来,采用科学的方法筛选整理,建立中华文化符号库,是基础的第一步。视觉作品需在海内外多元场景中反复呈现使用,加深公众认知,才能成为真正的公共符号,这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力量参与。
全国两会会议间隙,舒勇在驻地酒店购买了一册纪念邮册,发现以“丝路金桥”为主图的一枚邮票也被收录在内。他希望未来能架起更多这样的“桥”,让中外交流有更多“相逢一笑”。(完)
【编辑:孙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