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12:35:40 来源: sp20241122
持续的降雨,在小暑前夕告一段落,气温急速攀升。蝉鸣激越起来,吸饱雨水和阳光的南方田野进入一年中的丰茂期。纷披的树叶折射着阳光,每一棵树都成了发光体。那棵大樟树站立在江西南昌市文港镇曾湾村的水塘边,粗壮的树身两人展臂才能环抱,舒张的枝干将密叶举向湛蓝的天空,缝隙处白云亮得晃眼。
离大樟树不远,有个翘角飞檐的亭子,亭子边歇着两条龙船,一黑一金黄,是曾湾村人今年打造的新龙船。每年农历五月十一那天,逢文港镇的传统赶集日,也是划龙船的日子,各式各样的龙船从各村聚集而来,伴随着激越的锣鼓声下河疾奔,喧腾了沿河的风景。
曾湾村人重视这一传统习俗,视之为提振精神、凝聚人心的大事情。至今有五条泅渡过时光之河的老龙船,被安放在村西头的老祠堂里,等待着年复一年被锣鼓声唤醒。
每年暮春,曾湾村就行动起来,全村总动员,募资、寻料、制作、选人、操练、贺船、下河……木制龙船的龙头高昂,长龙角、大眼睛,张开的大嘴里龙舌微翘,含住一颗龙珠。龙身密刻鳞纹,满饰七彩花纹。划船人是从全村精挑细选出来的,每船三十一人,含锣鼓手和掌舵人。
农历五月初四夜,村民广场上篝火耀眼,鞭炮鸣响,新龙船上的锣与鼓被用力击响,人们和着锣鼓点唱起古老的贺船词。
年过七旬的吴绍芳是村史通,他的讲述吸引了不少村民驻足听讲。听我问起唱贺船词、划龙船的情形,马上有村民翻找出手机里的视频。一段段视频记录下欢快的场景,也记录下曾湾村人为之投入的热忱与激情。
曾湾村有上千年历史,如一株四季常绿的古樟散发着香气。五代时,江南吴氏先祖举家迁徙至江西,在曾湾落基建村。经过千余年繁衍生息,这座有着重文重教传统的村庄走出过十位进士,往各行各业输送过许多人才,也存留下许多有形、无形的遗存。它们联通着历史深处的文化记忆,也成为今天曾湾村人珍视的物质与精神遗产。
新修的村民广场依村中池塘展开,塘边竖立着四尊旗杆石,古时立旗有旌表之意。广场另一边,三座牌坊一字排开,其后有数座明清古宅连成一片。过牌坊,沿不宽的巷弄缓步而行,会与红石拱门、古井、老墙、石马、石牌、老樟树、石雕相遇,与老宅门头上镌刻的“高拱云岑”“三让家风”相遇。“三让家风”悬挂在一幢清代老宅的门头,族谱记载与吴氏先祖泰伯有关。泰伯的父亲是上古周氏族的首领公亶父,当父亲传位给季历时,身为长子的泰伯主动避让,迁居江东,建立勾吴。谦让之中见风度,谦让之中立风骨,谦让之中有福泽,曾湾吴氏以刻石铭记的方式提醒后学,承传先辈的“三让”精神。
村民广场西端立有一堵老墙,中有一门,走出去只见三湖连缀一体,湖上跨有三桥。曾湾村人称之为驸马桥、状元桥、进士桥,三湖亦有雅名“品字湖”,取吴氏先祖告诫后学重品德修为之意。
为保护古建筑,大多老宅已搬迁,砖墙斑驳布满苔痕,草木在石板、砖缝和瓦隙间生长,偶有鸟影疾飞而过。几栋老宅在进行维修。据村民介绍,曾湾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为实现整体性保护提升,规划建设撝谦纪念馆和廉政教育基地等项目。
在文港镇,手工制笔的传统遍布乡村。曾湾村曾走出过“吴凌云堂”笔庄。一度,“吴凌云堂”笔庄在江西南昌、赣州、九江,福建龙岩以及广东梅州、南雄等地都设有店铺,他们在家乡组织笔工两百多人制笔……今天的曾湾村,还有上百户人家以制笔为业,有做毛笔笔头的,有做笔杆的,也有外出办厂做钢笔、圆珠笔的。
做笔头的人家,手工劳作,白天做晚上也做,一家人齐心协作,做好的笔头或拿到文港镇的集市售卖,或卖给固定的客商,全家一年的用度靠“一支笔”支撑,足以从容度日。
在村中游走时,遇见从文港镇回村探望公婆的章国兰。她嫁到曾湾村二十多年了,这几年,章国兰和丈夫搬到了文港镇上住,但每周她都会回村几趟,念的是家中、村中和暖的氛围。她说,每年春节一大家人都会赶回欢聚,四十多口人围坐在堂屋中,那是千金不换的时刻。不只家中,每年正月初一,曾湾村都会在村民广场一起吃团圆饭。那是整个村的欢聚时刻,由村乡贤能人轮流出资,一起出力,抱团迎新。
那一天,章国兰和村中的妇女会赶早去帮忙,几口大锅热气腾腾,大盆大盆的菜肴摆上桌子,盆上写着红彤彤的三个字“曾湾村”。那一天,三座牌坊前的广场上人影交错,菜香、米香、酒香扑鼻。曾湾村人从四方回归,聚在一起喝自制的烧酒,品家乡的菜肴。那些在异地他乡心心念念的家乡风味摆满了桌。在亲朋的问候、拥抱、祝福间,新的一年郑重开启。
注重传统民俗的曾湾村,每年有几个重要的日子,村人会聚在一起,以沿袭数百年的方式度过:正月初一团圆饭,端午节划龙船,中秋节烧塔……列阵的欢宴、疾奔的龙船、火红的砖塔,烫喉的烧酒、激越的鼓点、明亮的火焰,联通着这座村庄的古老记忆,也串联起曾湾村人年复一年崭新的四季时光。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31日 20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